那年秋天,乡间的炊烟在夕阳中若隐若现。
下学回家的路上,同村的孩子小声讨论着:为什么有些人的童年好像特别快乐,而另一些人却在为生活奔波?
这样的对话勾起了我对南泊子村和姥爷的回忆。
姐姐的童年故事姐姐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那样的时光至今仍鲜活在我心中。
当别的孩子早早地踏进校园,姐姐却因为农历生日的缘故迟到了整整一年。
那时候,家乡的学校按阳历算年龄,上半年生日的孩子可以提早一年上学,姐姐生日在农历十月,晚了一整年。
当时我上学的时候,常听大囊宁家的大舅妈提起,姐姐在外婆家的那些年,最喜欢跑到别人家蹭饭吃。
外婆厨艺精湛,村子里谁家有事请她帮忙,都会夸她的手艺绝活。
不但做饭好,外婆还特别擅长针线活。
她还特意给自己亲手做了寿衣,这在我们那是很值得钦佩的。
姐姐跟着外婆学了不少手艺,也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那段时间是她童年中最幸福的时光。
外婆的厨艺和手艺外婆在村里是公认的巧手。
每当村里有人办红白喜事,就一定会请她过去帮忙做花饽饽,那可是她的拿手好戏。
大家都说,外婆做的花饽饽种类多,样式美,让人舍不得吃。
更妙的是,她能把这些手艺传给下一代。
姐姐小时候常跟在外婆身边,看她如何在厨房里忙碌。
逢年过节,外婆总会做一些特别的花饽饽,送给邻居们分享。
虽然外婆很忙,但她从不嫌累,脸上总带着笑容。
其实外婆不光会做饽饽,缝衣服也是一把好手。
她曾给整个家族做过不少衣物,连寿衣都是她自己做的。
这在村里是很少见的,大家都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小的时候我总喜欢听外婆讲她和姥爷的故事,等到她离世后,这些故事成了我对她最深的怀念。
姥爷生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小舅到了一定年纪就开始谋生。
在父母光环下长大的小舅,不愿意过平凡日子。
他跟小舅妈商量后,决定进城打拼。
小舅有开车的手艺,找到了一份司机的工作,而小舅妈则自己做点小生意。
两人天没亮就起床,天黑了才收工。
这种刻苦让他们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夫妻同心,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在外婆的指引下,小舅把外婆教的烟火气和姥爷教的待人处事学到了实处。
村里那些知道他们生活好的人,提起这对夫妻,总是夸他们能吃苦、会过日子。
小舅的生活,倒成了我们这些人的榜样。
每次想起小舅在外打拼的辛苦,坚持下来的信念,心中总是满满的敬佩。
母亲的回忆再后来,母亲生病的时候,大舅和母亲的感情愈发深厚。
他们姐弟俩在娘家时总是形影不离。
那时候父亲为照顾病中的母亲,暂时放下了工作。
大舅给父亲出主意,让他在家生豆芽还卖着自家的地瓜芽,这么一来可以贴补家用,还不耽误照顾母亲。
生豆芽这事得备几口大缸,家里的地方窄,大舅建议简单搭个地方生地瓜芽,这既省事,又能满足家庭需要。
父亲从生产队时期就养成了爱吃地瓜的习惯,家里养的猫猫狗狗也靠地瓜汤度日。
渐渐地,这成了家里的一种传统,每年到了时节,父亲就忙活起生地瓜芽来。
这些细小的日常,让母亲记忆深刻,每次她跟我唠叨姥爷在世时的故事,提起这些旧事时,眼角总带着微笑。
母亲去世已经十五年,但父亲生地瓜芽的习惯一直没改。
这些年的生活里,父亲的忙碌似乎是对过往日子的怀念和一种家庭习惯的延续。
温暖的结尾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身边的亲人一茬接一茬地老去,就像农家地头的韭菜。
一代人过得充实而幸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态度息息相关。
在南泊子村的那些日子,还有关于姥爷的记忆,成为了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每当我们聚在一起,看着大舅和小舅,听着他们讲述那些我们熟悉的故事,心里总是无比感动。
这些回忆就像一串闪烁着光芒的珍珠,串联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时光。
生活里的点滴,构成了我们对家的深厚感情,也成为了我们面对未来的不竭动力。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学会了宽容、勤劳和坚韧,这也是姥爷和外婆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亲情始终是最深的羁绊。
当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停下来,静心回忆那些年的故事,温暖的情感涌上心头,那些关于姥爷和南泊子村的记忆,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