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几位在贵州思南县生活的抗美援朝老兵收到一个意外的消息:他们曾经的战友从阿根廷回到家乡,打算和他们重聚。
在一次交流中,老兵们惊讶地发现,面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其实已经成为了阿根廷公民。他现在被称作程立人,属于海外华人群体。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的妻子来头不小,竟然是阿根廷前任总统阿方辛的妹妹。
程立人曾是当地最大的地主,拥有60万亩土地。他在朝鲜战争中被俘后,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又是如何从亚洲迁移到拉丁美洲,最终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本文将探讨他的传奇经历。
【出生富商之家毕业于国民党警校,加入解放军入朝作战】
1928年,程立人出生于贵州思南县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是当地知名的桐油商人。
桐油至今仍是关键的军事资源,广泛应用于各类武器装备。无论是飞机、军舰、坦克等大型装备,还是机枪、手枪等轻武器,桐油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主要用来提升武器的防潮抗锈性能,从而有效延长装备的使用年限。
程立人出生时,中国在全球桐油生产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抗日战争时期,中美两国达成了一项重要的《桐油借款协议》。根据该协议,中国在五年内向美国出口22万吨桐油,而美国则向中国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贷款。
桐油在当地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程立人的父亲正是靠经营桐油生意发家致富。作为这一行当的从业者,程家的富裕程度自然不言而喻。桐油产业的兴旺直接带动了程家的经济实力,使其在当地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这位年轻人出身富裕家庭,19岁时进入中央警官学校学习。按照计划,他本应在1949年下半年完成学业,但历史进程的突变改变了一切。
1949年4月,随着蒋介石及国民党高层撤离至台湾,程立人不得不提前五个月完成学业。随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清除西南地区的匪患,解放军在程立人的故乡许家坝开展了一次剿匪行动,当时贵州的匪患问题尤为突出。
程家少爷目睹了解放军的勇敢战斗,深受感动,主动提出要参军。程立人不仅受过良好教育,还毕业于警官学校,具备专业技能,这正是解放军急需的人才类型。
他很快加入了第11军31师的91团,这个团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其前身是曾参与黄麻起义的中国红军第28团,是一支久经沙场的英勇部队。
程立人在此接受了与国民党截然不同的教育,年轻士兵们聆听老兵讲述红军的英勇事迹,内心深受触动。
【参加朝鲜战争被俘虏,战俘营内部勾心斗角】
1950年10月,中国派出的首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入朝鲜战场。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他们连续参与了四次重大战役。
1951年4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五次战役阶段,这场战役也被称为“春季攻势”。战役初期,以美军为主导的联合国军联合17个国家,越过三八线,试图从侧翼和后方截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退路。
联合国军的目标是将前线推到平壤附近,完全控制朝鲜北部。与此同时,4月11日,美军内部进行了重要的高层调整。
在朝鲜战争期间,麦克阿瑟因与总统杜鲁门在战略决策上意见不合,最终被解除所有军事指挥权。接替他的是李奇微,他随后被任命为联合国军的总司令。这一人事变动反映了当时美国领导层在战争策略上的重大调整。
李奇微刚接手指挥,便迅速采取了行动。他仔细研究了战局,判断志愿军可能在4月底发起进攻。基于这一预测,他调整了部署,将一半的兵力集中在金化和金城地区,继续维持攻势,而剩余部队则转为防守姿态,以应对可能的变化。
4月22日黄昏时分,朝鲜人民军与志愿军共14个军,在长达200多里的战线上同步发起攻势,第五次战役由此展开。程立人指挥的31师也参与了此次作战行动。
第五次战役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首先,志愿军在西线成功击溃联合国军;随后,部队迅速转移至东线,对敌军发起猛烈攻势。
在第一阶段的战役中,志愿军与敌军展开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激烈对抗。面对敌方的强大火力,我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进行了多次穿插作战。然而,长时间的持续战斗使得大部分士兵体力严重透支,难以承受进一步的消耗。
志愿军总部经过全面评估战场形势,决定实施全线后撤。然而,由于通讯不畅等因素,31师未能及时接到撤退命令。直到其他部队都已撤离,该师才意识到局势有变,此时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31师当时已经无法撤退,他们在前线推进过远,结果被美军团团围住。
31师1营的马桶部队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然而程立人所在的二营却与团部失去了联系。由于路标不明确,他们完全脱离了主力部队的行进路线。最终,程立人和其他战士被美军捕获,并被送往巨济岛。
该岛屿上设有两处专门囚禁中国战俘的营地,分别为72号和86号营地。在72号营地中,有一个名叫李大安的人,此人已归顺美军,实际上已成为一名叛国者。
在战俘营中,新来的中国战俘如果表现出不合作的姿态,往往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惩罚。轻则遭受拳脚相加,重则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李大安就曾有过极端残忍的行为,他用刀刺死了一名战俘,并将其心脏取出。这种行为无疑显示了其极度的残忍和疯狂。
程立人被送往86号战俘营,虽然环境比72号营稍好,但美国方面依然没有停止对营内的思想渗透。他们一贯擅长利用舆论战和心理战术,试图影响战俘的思维,86号营自然也不例外。美国不会放过任何机会,继续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洗脑和操控。
在这所战俘营里,中国战俘明显分裂成两个阵营。整个营地分为六个大队,其中三个队伍选择为美军工作,并试图说服剩下的三个队伍中的同胞加入他们。
程立人一踏入战俘营,他的过往就被查了个遍。美军高层觉得,这家伙曾在国民党待过,还受过高等教育,估计容易说服他倒戈。
程立人担任86号战俘营四大队副队长期间,对美国方面的意图心知肚明,但他始终坚守原则,没有做出任何背叛祖国的行为。
在多次审讯中,程立人故意表现得愚钝无知。根据美军后来公布的档案,他被描述为“不配合,智力普通,能力平庸”。
简单来说,这个人既缺乏学识又过于争强好胜,显然这不是程立人本来的样子。虽然他一心想要避免麻烦,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很多时候都难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王尊明,一个已经背叛组织的家伙,公开宣称程立人要对他下手,还鼓动战俘营里的上千名俘虏闹事。部分人甚至拿着棍棒,准备对程立人动手。
在战俘营中,管理人员没有对事件进行详细调查,就立即将陈程立关押起来。随后,出于不明原因,他开始为美国方面工作。
【拒绝回国辗转到印度,白手起家在阿根廷成为巨富】
朝鲜战争停战后,各方就战俘安置问题达成一致。联合国军队的战俘基本都被送回各自国家,而中国战俘则面临三个选择:返回中国大陆、前往台湾地区或移居中立国家。
印度作为中立国家提出愿意负责接收战俘事宜。程立人考虑到自身处境,认为即便返回大陆也难以获得良好待遇,甚至可能面临处分。
尽管台湾地区长期由国民党掌控,但当地政府与大陆之间的官方往来已经中断,双方关系紧张。面对这种局面,他坚定地选择不背离祖国,也没有考虑前往其他中立国家。
印度经济发展受阻,根源在于其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及社会痼疾。作为商贾之家的后裔,程立人凭借与生俱来的商业洞察力,对印度市场持悲观态度,认为在此开展商业活动前景黯淡。
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靠近中国,表面上看似乎有吸引力,但这些地区普遍存在政治和经济动荡,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经过深思熟虑,程立人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远赴与中国相隔万里的阿根廷。
当时,国内老百姓对拉丁美洲了解甚少。程立人只模糊地知道阿根廷经济条件不错,再加上听说国民党撤到台湾后,不少有钱人和军官都选择去阿根廷生活,于是他也打算去那边碰碰运气。
抵达目的地后,程立人既没有认识的人,也没有起始资金,只能从最基层做起,承担各种辛苦的工作。一位中国老板见到同胞感到格外亲切,便邀请程立人到自己的餐厅工作。
几年后,程立人意识到继续打工没有前途,决定自己创业。经过一番市场调研,他发现阿根廷的红宝石行业潜力巨大,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投入的领域。
从小受父亲经商理念的影响,程立人从经营小生意开始,偶然结识了一位日本珠宝商。
上世纪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国民购买力显著提升,奢侈品消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珠宝行业更是独占鳌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程立人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嗅觉,迅速积累原始资本,并成功创立了自己的珠宝企业。
随着财富的增长,程立人的社交圈也随之扩展。他先是结识了一些在阿根廷生活多年的华侨,借助这些人的介绍,他又接触到了当地的上层社会。后来,他的关系网进一步扩大,甚至涉足政界,与众多知名人士建立了联系。
程立人娶了阿方辛家族的姑娘,她有个哥哥叫劳尔·里卡多·阿方辛,后来当上了阿根廷总统。借着这层关系,程立人很快在阿根廷上流圈子站稳了脚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商业帝国不断扩张。
程立人对土地的热情体现得尤为突出,与其他阿根廷富豪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在美国购置游艇和奢侈品,而程立人则热衷于购买土地。他拥有的土地面积高达60万亩,足以显示他对土地的特殊情感。
这位富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1986年,他终于与国内的家人重新建立了联系,随后回到了已经离开35年的祖国。
在积累了大量财富之后,程立人始终心系家乡。他出资修建了村里的道路,捐赠了一所小学,并建立了一座图书馆。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家乡的基础设施,也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逢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目睹他们生活拮据,他内心深受触动。自己当时身上带的现金有限,情急之下只能掏出美元接济。战友们考虑到他独自在外打拼的艰辛,纷纷表示不能接受这份馈赠。
关于这件事,你的观点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