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是一扇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通过它可以看到世界和认识世界;
书是一把钥匙——托尔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通过它可以开启锁子和开启智慧。
读书很重要,某种意义上说,有时人与人的差别就是一本书的厚度,家与家的兴衰就在一本书的温度,国与国的强弱就看一本书的力度。
毛泽东读书匠心独运,有三大过人之处:酷爱、博览和活用。所谓“酷爱”,就是把读书看成生命第一需要,“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毛泽东读书“形神俱佳”,“形”在嗜书如命,“神”在志存高远。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专心致志,矢志不渝。
毛泽东“爱读书”,爱在“立志”!这份志是“无我”的壮志,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学生时代,他读书为了启心智、养大气,寻求他心目中能够变动天下人之心的“大本大源”。
他以“子任”为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将“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作为读书方向。这份志是“大我”的斗志,是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责任担当。

他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好书不厌百回读,喜之愈深阅之愈切,读之愈久爱之愈甚。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读书读到一定境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外物之味,久则可厌;惟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读书就如攒钱,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效果,于长远处却有大收获,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朱熹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读书为求知为穷理,为了解过去,更为优于昨日的自己。
人最应该做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投资自己最重要的莫过于投资自己的思想,读书恰恰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读书的意义,在于从别人已知的经历中获取经验,减少自己走弯路的可能,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经历也大不相同,书中的那看似无关紧要的知识道理都是能快速滋养我们的养分。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增长人眼见,丰富人内在,肚子里有真才实学,做人做事才能有底气,自信才会由内而外散发出来。
遇事就不再盲从,不再依靠他人,变得从容冷静,沈从文学历不高,相貌也不出众,更无钱财傍身,但岁月并未将他变为一个粗俗不堪之人,这就是由于他长期受书香浸染的缘故。
他虽只是高小毕业,但行事并不粗鄙,反而温文尔雅。虽然没有耀眼的文凭,但学富五车,内心世界丰富,又有谁能说他不高贵呢?
读书的意义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钱再多,不读书,思想不进步,行事粗鄙,也只能叫“暴发户”。

权再大,内里空无-一一物,也不会为人所尊敬,聪明人都懂得通过读书投资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读书,用书给心插上翅膀,为灵魂找到诗意的栖息地。
曾国藩: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我们常说“富贵之家”,何为“富”?何为“贵”?简单说,富是物质上的,而贵是精神上的。
想要贵,必须通过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曾国藩十分重视后辈的读书学习,常常以身作则,教导后辈们知书识礼。
读与不读,人生大不相同,读书与不读书,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差别也不明显,但是从五年十年看,那就是天差地别。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古往今来,皆是如此。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读书却是最公平、最好走的路。
唯有读书这条路,不看重出身,不看重天赋,只看重努力和付出。只要你想,可以随时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只要你付出,就会有收获。

曾国藩教导子孙:“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读书要持之以恒,“不可一日不读书”,重视积累,日益精进,如此方得读书之法。
读过的书,就是你的格局,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如果不读书,第一日会变得庸俗,第二日照镜子竟觉得面目可憎,第三日和人说话的时候索然无味、没有生机。读过的书,就是你的格局。
同样面对困境,有的人哭天喊地埋怨命运不公,有的人信奉“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读书可以改变自身的气质,提升自己的格局,未来的路在你脚下,由你选择,读过的书,早已和你融为一体,改变你的人生!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恩家庭幸福和睦.厚德载物!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