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上任伊始,曾公开表示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一个月后,情况急转直下,他们不仅公开修正了对中国的称谓,更公然重新界定了两国关系。面对如此挑衅,中国迅速采取了强硬反制措施,其回应内容为何引发如此强烈反应?
中美关系自尼克松访华破冰以来,几经波折,既有过合作共赢的时期,也经历过紧张摩擦的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和技术转移,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美两国经贸关系持续深化,共同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
当前,美国视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并实施诸多遏制政策,致使中美关系面临严峻挑战。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源于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美国长期占据全球领导地位,但中国崛起的速度,正冲击着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美国国内政治严重分裂,强硬对华立场占据民意主导,这为美方推行“战略竞争”政策创造了条件。选举政治的压力下,对华强硬立场成了政客拉拢选民的筹码,使得美国对华政策持续收紧。
美国推行“战略竞争”,根本原因在于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和价值观体系。美国长期以来将自身价值观认定为全球普适标准,并积极寻求全球推广。然而,中国的迅速崛起却被美国视为对其价值观体系的挑战。特朗普和拜登政府,虽然执政理念南辕北辙,但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却出奇地一致,都把中国定位为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
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华政策由贸易战拉开序幕,进而演变为全面的战略竞争。拜登政府执政后,公开宣称要与中国合作,但实际行动却沿袭甚至加剧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
美国正对中国实施全方位遏制战略,其手段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外交等多个领域,意图阻止中国的崛起。此次文件不仅以“中国”取代了原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将中美关系重新界定为“战略竞争”,并特别突显了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但是,“战略竞争”框架并非完美无缺,它过分着重对抗性,而忽略了中美之间广泛存在的共同利益与合作潜力。
面对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和全球经济治理等共同挑战,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必须加强合作才能有效应对。竞争过度,容易引发对抗和误判,甚至可能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最终危害全球和平与发展。美国“战略竞争”框架并未有效化解其国内深层次矛盾,例如日益严重的制造业空心化和社会撕裂。
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于美国而言,并不能化解自身难题,反而会分散其应对国内挑战的资源与精力。美国国务院调整对华关系声明,特别指出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并认为这是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造成的。
2024年,中美贸易逆差达到2521.4亿美元,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美国将贸易逆差的责任完全推给中国,这种说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并非简单的“中国获利”,而是全球产业链分工和两国产业结构差异的复杂结果。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主要负责加工制造,而美国则专注于研发设计和品牌推广等高利润环节。美国企业从中国进口低价商品,再加价销售给消费者,从而赚取了丰厚利润。所以,美国贸易顺差的本质,其实是美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美国贸易逆差的产生,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密切相关。美元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扮演关键角色,全球对美元的巨大需求推高了其汇率。 这使得美国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进口商品价格下降,最终加剧了美国的贸易逆差。要化解中美贸易逆差,不能单方面责怪中国,而需美中双方携手合作,积极调整各自产业结构,并共同完善贸易规则。
为促进中美经贸合作,美国应适度放开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积极支持中国进口更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同时,中国应持续扩大市场开放程度,并优化营商环境,以吸引更多美国企业来华投资。推动双方在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方面的合作至关重要,只有平等互利合作,才能有效化解贸易争端。面对美国实施的战略竞争策略,中国始终保持冷静和克制态度。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力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美国奉行的零和博弈理念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多次强调,中美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中国外交部强势回应彰显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任何外部压力都无法在中国原则问题上迫使其妥协退让。
中美关系不能仅仅被“竞争”二字概括,双方应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下,合作共赢,共建更加美好的未来。美国此番举动,大家怎么看? 它真能解决自身问题吗?
漂亮国想法是:收割全球,其他都是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