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每个朝代都诞生了杰出的军事将领,比如秦朝的白起和王翦,汉朝的韩信和卫青,唐朝的李世民和李靖。然而,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的隋朝,在人们印象中却似乎缺少一位声名显赫的顶级统帅。其实隋朝确实出现过一位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但由于他复杂的性格和备受争议的所作所为,不仅未能获得应有的军神美誉,反而被后人称为“隋朝头号奸臣”。
下图展示了隋朝时期的领土范围。
杨素出身于显赫的弘农杨氏家族,祖辈在北魏和北周都担任要职。他的祖父杨暄曾是北魏的辅国将军和谏议大夫,父亲杨敷则担任北周的汾州刺史。杨素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做事不拘泥于细节,周围的人常常无法理解他的想法,只有他的堂叔祖、魏朝的尚书仆射杨宽认为他将来必定会成就非凡。成年后,杨素先是在北周大冢宰宇文护手下担任记事等文职工作,后来奉命带领父亲的旧部参与讨伐北齐的战役,正式踏上了军事道路。他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成为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
杨素在齐王宇文宪麾下东征,多次建立功勋。有一次,宇文宪的部队遭遇北齐主力部队的重创,形势危急,杨素与十几位将领拼死作战,最终成功救出宇文宪。后来,北齐在北周和南陈的联合夹击下覆灭,南陈趁机占领了淮南地区。杨素随后跟随上柱国韦孝宽攻打淮南,他独自领兵攻下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和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初步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杨坚,生于公元541年,逝于604年,历史上被称为隋文帝。
公元580年,年幼的周静帝宇文阐在位,实际政权掌握在左丞相杨坚手中。杨素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预见到杨坚将取代北周自立,于是主动投靠,被任命为汴州刺史。同年,尉迟迥公开起兵反对杨坚的专权统治。杨坚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杨素为一路行军总管,共同讨伐尉迟迥。在战斗中,杨素表现英勇,成功斩杀敌将宇文胄,取得了平叛的决定性胜利,为杨坚建立隋朝奠定了基础。隋朝建立后,杨素因战功被封为上柱国。
公元585年,杨素被调往长江沿岸,负责准备攻打陈朝的战事。他与高颎、贺若弼、高劢、崔仲方等官员共同制定了平定陈朝的战略,并着手建造“五牙”和“黄龙”等大型战船,大力组建水军。到了588年,杨坚集结了一支号称51万人的南征部队,名义上由杨广担任总指挥,杨素则实际统领水军,从巴东郡出发,沿江向东推进。
杨素指挥骑兵、步兵和水军三路并进,分别攻击敌方水陆要塞,在水战中一举击溃陈朝军队。他巧妙利用两岸步骑联合作战的战术,成功摧毁了陈朝的长江舰队。此外,杨素推行优待俘虏的政策,有效削弱了南朝军民的抵抗意志。陈国人目睹杨素端坐于平乘大船之上,身材魁梧,气度非凡,不禁感叹:“清河公真是长江之神!”陈后主被俘后,江南各地爆发叛乱。杨素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尽管杨坚主张休整军队,但杨素坚持彻底平定叛乱,最终成功扫清所有叛乱势力,为隋朝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东突厥和西突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突厥政权。东突厥主要活跃于蒙古高原东部,而西突厥则控制着中亚和西域地区。这两个政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尽管它们在地理上相隔甚远,但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冲突和互动。东突厥在隋唐时期逐渐衰落,最终被唐朝所灭,而西突厥则在7世纪中叶被唐朝和阿拉伯帝国联合击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两个突厥政权的兴衰反映了当时中亚和东亚地区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
杨素军事生涯的巅峰体现在与突厥的对抗中。公元583年,隋朝通过军事和外交策略,成功将横跨欧亚北部的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然而东突厥依然对隋朝北部构成重大威胁。到了599年,东突厥的都蓝可汗与达头可汗联手南下攻打大同地区。隋文帝杨坚随即任命汉王杨谅为统帅,并派遣杨素、高颎和燕荣分别率领三路大军迎击。
隋朝军队过去对付突厥骑兵时,常用战车、骑兵和步兵协同作战,外围还布置了鹿角和铁蒺藜等障碍物。杨素觉得这种打法太被动,主张主动进攻,用骑兵对抗骑兵。达头可汗看到隋军改变战术,觉得对方是在自寻死路,于是带领十万骑兵直接冲向隋军主力。
隋朝的军事力量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朝军队以其严密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作战能力著称。隋文帝和隋炀帝在位期间,军队规模庞大,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隋朝通过实行府兵制,将士兵与土地结合,确保了兵源的稳定和军队的战斗力。隋朝军队在统一南北、平定叛乱、对外扩张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隋炀帝时期,军队多次远征高句丽,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展示了隋朝的军事实力。隋朝军队的强盛也为后来的唐朝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重要篇章。
杨素敢于突破传统思维,与对手的强项正面较量,这源于他的自信。首先,他在训练军队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方法,特别是学习了突厥骑兵的优势,组建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其他兵种也在他的严格训练下,具备了高效的战术执行力。其次,他治军严明,赏罚分明。每次作战前,他都会通过严厉的手段震慑士兵,对违反军令的人毫不留情,一律处死。在战场上,他先派出一两百人试探敌情,如果胜利则罢,若失败,这些人就会被全部处决。接着再派出二三百人继续作战,若仍不成功,同样难逃一死。杨素面对这种血腥场面时,表现得异常冷静,甚至谈笑风生,确实是个狠角色。同时,他对立下战功的将士给予丰厚的奖赏和抚恤。因此,他手下的士兵个个都勇往直前,毫不畏惧。
杨素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当突厥军队发起进攻时,他敏锐地察觉到对方阵型混乱,立即率领精锐骑兵出击,成功击溃了敌军防线。达头可汗在战斗中受重伤,最终被自己的部下杀死,残存的突厥士兵哀嚎着撤退。隋军乘胜追击,穿越白道(位于今呼和浩特西北),跨越秦山(今大青山),深入漠南地区长达七百余里,彻底清扫了该区域后才撤军返回。
草原壁画中的突厥重装骑兵形象。
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委派杨素担任行军元帅,率军前往云州防御突厥南下。此前杨素曾多次击败突厥,这次更是给予敌人沉重打击。考虑到游牧民族擅长撤退的特性,杨素采取独特战术:他安排主力骑兵保持距离跟随,自己仅带两名骑兵和两名投降的突厥人混入敌军队伍。突厥人毫无察觉,待其准备休整时,杨素指挥后续骑兵发起突袭。突厥军队措手不及,主力部队损失惨重,余部仓皇逃往漠北地区。
在杨素的强力镇压下,中原王朝历经数百年首次达到“漠南无王庭”的局面,隋朝由此稳固了其在东亚的统治地位。隋炀帝登基后,汉王杨谅集结二十万大军在并州发动叛乱,杨素仅率领数万兵力东征平定。他不畏艰险,亲自上阵,成功擒获当时最勇猛的将领萧摩诃。纵观杨素的军事生涯,他作为统帅参与的每一场战斗都取得了胜利,其军事才能令人敬畏。
薛道衡,生于540年,卒于609年,字玄卿,来自河东郡汾阴县,即现在的山西省万荣县。
杨素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他的文学造诣也很深厚。他自幼就专注于学术研究,展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文学和书法领域都有显著成就。史书记载他“勤奋钻研,广泛涉猎,擅长写作,精通草书和隶书,对风水也有研究。他有着英俊的外貌和杰出的气质”。此外,他还留下了十卷文集,为后世所传颂。
杨素写了一首七百字的五言诗,赠给当时担任番州刺史的著名诗人薛道衡。这首诗气势磅礴,风格独特,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一流的作品。诗中写道:“…北风呼啸过老林,秋天的声音让人不忍听。大雁飞过寒冷的海洋,鹤鸣在霜冻的湿地上清晰可闻。我提笔却未能表达心意,听到的声音仿佛来自遥远的地方。只有那孤独的城楼上的月亮,独自徘徊映照。我自怜自艾,谁能理解我的疲惫与病痛?”诗成不久,杨素便去世了。薛道衡得知后感慨地说:“人在临终前,言语中总带着善意,难道就是这样的吗?”
薛道衡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叹?原因在于他的行为与他以往的风格大相径庭。自从杨素投奔杨坚后,他的人生几乎都在迎合权贵中度过。他参与了《开皇律》的修改,与高颎等几位重要大臣一起,将这部法律打造成中华法系的典范。从592年起,他担任尚书右仆射,与尚书左仆射高颎共同执掌朝政。
《开皇律》是隋朝初期颁布的第一部正式法律文本。
隋文帝命令杨素在岐州北部建造仁寿宫。杨素请求莱州刺史宇文恺负责工程监督,封德彝则担任土木监工。为了取悦隋文帝,杨素不惜一切代价加快工程进度。虽然宫殿最终建成,但大量劳役民众因此丧命,死亡人数高达数万。隋文帝得知后极为不满,认为杨素的做法让自己背负了昏君的骂名。杨素十分恐慌,在封德彝的建议下,他向独孤皇后进言,表示皇室理应拥有宫殿亭台,如今天下太平,修建一座宫殿并不算浪费。独孤皇后赞同这一观点,并对杨坚说,杨素的举动是为了让他们年迈的夫妇有地方休闲娱乐,这体现了极大的忠诚和孝心。一向对皇后言听计从的杨坚不仅没有责怪杨素,反而赏赐他百万钱财和三千段锦绢以示嘉奖。
公元601年,杨素取代高颎担任尚书左仆射,获得丰厚赏赐,包括一百匹良驹、两百匹母马和一百名奴仆。由于在对抗突厥的战役中取得胜利,他的儿子杨玄感晋升为柱国,杨玄纵则被封为淮南郡公。此外,杨素还负责主持独孤皇后的陵墓修建工程,深受隋文帝杨坚的赞赏。为表嘉奖,杨坚封杨素的一个儿子为义康郡公,赐予一万户的封地,并规定爵位可以世袭。此外,还赏赐了三十顷良田、一万段绢、一万石米,以及装满金子的金钵和装满珠宝的银钵,另加五百段绫罗绸缎。
下图展示了隋朝时期的官员制度简表。
隋文帝统治末期,杨素的权势和恩宠达到了南北朝时期臣子的巅峰,除了那些篡位夺权的权臣外,无人能及。他的弟弟杨约、叔父杨文思、杨文纪以及族父杨异都位居高官,他的儿子们不论有无功绩,也都获得了柱国、刺史等显赫职位。杨素的府邸中,家仆多达数千人,后院的乐妓和妾室身着华服,数量以千计,其府邸的奢华程度甚至可与皇宫相媲美。即便后来杨坚因众人弹劾而削减了杨素的行政权力,在一次射箭活动中,杨坚仍将外国进贡的价值万两的金精盘赐给了杨素,显示了杨素在朝中的地位依旧显赫。
杨广登基后,杨素先后担任了尚书令、太子太师和司徒等要职。他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光禄大夫、太尉公,并授予他弘农、河东、绛郡等十郡太守的荣誉,谥号为“景武”。此外,还赐予他鍂车用于葬礼,配备了四十人的仪仗队,以及前后的仪仗和乐队。朝廷还赠送了五千石谷物和五千段织物,并派鸿胪卿专门负责葬礼事宜,同时发布诏书以示哀悼。作为臣子,能够获得如此殊荣,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上图_ 高颎(541年—607年),隋朝杰出的宰相和军事策略家
杨素这个人,性格复杂,争议很大。他在朝廷里,除了高颎、牛弘和薛道衡等少数几个人,对其他大臣都不太客气。只要是巴结他或者他亲戚的人,哪怕没什么本事,杨素也会想办法提拔。相反,要是有人得罪了他,他一定会找机会报复。当时隋朝还有几位有名的将领,比如贺若弼、史万岁和韩擒虎,他们和杨素之间互相不服气。这几个人以前都是独自带兵打过胜仗的,彼此之间也没有上下级关系。不过,他们也没少被杨素背后使绊子。
杨素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不惜突破道德底线,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除了之前提到的种种行为,他协助杨广夺取皇位也是备受争议的事件之一。在杨坚病重期间,杨素写了一封信给杨广,详细描述了宫廷内外的局势,然而这封信阴差阳错地送到了杨坚手中。与此同时,杨坚宠爱的陈贵人指控杨广对她无礼,激怒了杨坚,他打算召回被废的太子杨勇,重新立为储君。就在这一紧要关头,杨素伪造圣旨,调动东宫士兵进入皇宫,控制了宫廷内外的局势,最终使得杨坚无法更换太子,确保了杨广顺利继位。此外,关于杨广弑父的传闻也让杨素背负了更多的指责。对于杨广的诸多不法行为,杨素也选择了默许。
杨广,生于569年,卒于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谥号炀帝。
杨素虽然表面冷酷无情,热衷于权力斗争,但他内心深处也有柔软的一面。隋朝南下讨伐时,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的丈夫徐德言做了一件特别的事。他把一面铜镜分成两半,一半给公主,一半自己留着。两人约定,五年后的元宵节,趁着长安街上人声鼎沸,各自拿着半面镜子假装卖镜子,借此寻找对方。
到了约定的日子,徐德言来到京城寻找乐昌公主。他拿着半块铜镜在街上叫卖,恰巧遇到一位老仆也在卖半面镜子。仔细一看,发现两块镜子正好能拼合在一起。通过询问,徐德言才知道乐昌公主已经成了杨素的妾室。他在自己的半面镜上写了一首《破镜诗》,请老仆转交给公主。乐昌公主看到诗后,整夜难眠,泪水不止。杨素了解情况后,不但没有动怒,反而被这对夫妻的真情打动。他主动将乐昌公主归还给徐德言,还特意设宴庆祝他们夫妻重聚。
乐昌公主是陈宣帝的女儿,也是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妹妹。
杨素的另一位宠妾也卷入了一段颇为戏剧性的事件。李百药对杨素的一位爱妾心生爱慕,趁夜色与她私会。杨素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打算将李百药处死。然而,当他亲眼见到李百药时,发现对方竟是个“不到二十岁,相貌俊美”的年轻人。面对这个给自己戴绿帽的少年,杨素意外地生出了爱才之心,说道:“听闻你文采出众,若能作诗自辩,令我满意,便可免你一死。”李百药立刻挥笔成文。杨素读后大为赞赏,不仅将爱妾许配给李百药,还赠送了大量财物。更令人惊讶的是,杨素后来还向隋文帝举荐,任命李百药为尚书礼部员外郎。
李靖年轻时跟随韩擒虎学习军事,后来与杨素府中的红拂女私定终身,两人一起离开。杨素得知后,不仅没有怪罪,反而认为李靖是个可造之才,主动举荐他担任马邑郡丞。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杨素的胸襟,即使面对个人情感上的损失,他依然能够客观评价人才,并为其提供发展机会。杨素的举动表明,他对真正有能力的人始终持开放态度,愿意不计前嫌地扶持他们。
杨素,生于公元544年,卒于606年8月31日。
杨素的一生,可以看作是一个受宠的朝臣,甚至有点像是皇帝身边的玩伴,但要说他是奸臣,还真算不上。那么,为什么高颎在历史上的评价比较好,而杨素却被贴上了奸臣的标签?原因在于高颎为人正直,性格温和,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都能保持冷静,还积极为朝廷推荐有才能的人。事实上,杨素能进入朝堂,也是高颎推荐的。高颎对隋炀帝杨广的奢侈无度和压榨百姓的行为提出了反对意见,结果却因此被冤枉杀害。
杨素这个人,性格多疑,特别看重权力和财富。他帮着杨广登上皇位,对杨广的荒唐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不仅害了隋朝,还连累了自己家族。不过,他对隋朝的贡献确实不小,给国家推荐了不少能人,自己也没干过篡位的事。要说他是“隋朝头号奸臣”,那可真是冤枉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