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状元试卷2460字无一涂改,古代的状元放到如今,是什么水平?

烟波即将三 2024-06-24 17:05:01

最近,一份明朝的状元试卷火了,看完不得不让人惊讶,手写的字体堪比打印机,试卷有2460字,竟然没有一处涂改。

不由得也让人对比起来,古代的状元的水平,放在现代来讲,水平究竟怎么样?

01

古代的科举制度,在以往的宣传中,说他们都是死读书,读死书,只会背四书五经的书呆子。

这样刻板的印象,也就造成一个大众进入一个误区,状元好像也就那么回事,水平不如的现在的高考状元。

这样认为的人是大错特错。

不光赵秉忠的试卷没有涂改,科举制规定有一条:不能有一丝涂改,有涂改直接淘汰。

参考这份2460字的明朝状元试卷,除了一些夺人眼球的卷面,里面的内容放在现在来讲,依然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

这份试卷的作者是赵秉忠,当年殿试的题目为: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看见这十个字,很多人脑袋已经大了,不让你用文言文作答,就让你用白话文。

能写个1000字就已经是很多人的极限,这1000字内容很多人写出来,重复率也是极高的。更何况是用文言文写的,在他们那个年代,参考资料也是寥寥无几。

更何况现在的我们是用一个上帝视角去看历史,各种文献丰富多彩。这个题目写不出来了1000字确实说不过去。

这篇文章从官吏的选拨和考核,再到安定民心,甚至法律方面,还有如何明辨功过,奖罚分明。

最后一些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等。

内容的涵盖面非常广泛。看完大概是不是似曾相识。

就像当年明月说的: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进步,但是,当你仔细扒开一看,社会还是那一套内核。

02

仅凭内容夺得状元说不过去,还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因为这篇文章还有另一个牛逼之处。

当年这份试卷的最终考官是谁——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躺平不上班。

这篇文章牛逼之处就在于给万历皇帝描绘为“制度健全,上下一心,天平盛世,返璞归真”的“尧舜一样的无为而治”。

比如你想躺平,但是全世界都告诉你要努力奋斗,但是一看大环境,你又很恍惚。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站了出来,告诉你,躺平是对的,躺平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假如你就是万历皇帝,有人和你站一起了,支持你躺平,你会不用他吗?

所以这个马屁拍到万历的心里,拍的顺利自然,顺理成章。

能考上状元的,那都是人精中的人精。

03

当然看这些还是不够透彻,精算到概率来算,看看这个考状元到底有多难。

假如今年参加高考的总人数1000万,总共64名状元,概率大约0.00064%。

明清童生考上秀才的概率约1-10%取中间5.5%,

乡试录取率约4%,

会试录取率约7%,

殿试录为状元的概率约0.5%,

5.5%x4%x7%x0.5%=0.000077%,

大概是现代中状元的概率的九分之一!

你以为只靠死记硬背就能进入殿试吗?事实告诉你,只能当个秀才。

到了进士阶段,就要考法律,和治国之策,不仅读书还要熟读律法,还要会断案,还要懂得发大水怎么治,边关打仗怎么弄。

就比如明朝的于谦,本来是个文官,不了解的人都以为,文官当的好好,怎么突然就会打仗了。

04

《儒林外史》里,吴敬梓在嘲弄八股的同时,也承认“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所以科举制度也不是一无是处。

比如现在喜欢称自己为小镇做题家,而古代那些,是举全族之力培养出来的一个小镇做题王。

古代能参加科举制度的大多数都是有家底的,穷人甚至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

参加考试经验丰富的都知道,通过性考试是最容易的,选拔性考试是最难的,难不难在于竞争激烈程度,古代难是难在教育资源极不公平,现在难是难在竞争太剧烈。

0 阅读:5

烟波即将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