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名誉权案胜诉: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执行完毕引关注
近日,演员杨幂与被告刘某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案引发公众热议。据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开信息显示,该案历经一审判决、被告未履行义务、申请强制执行等流程,最终于2024年7月完成执行程序。此案不仅成为明星维权的典型案例,也为公众理解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提供了现实参考。

案件回顾:网暴言论引发诉讼
2023年初,某社交平台用户“刘某”通过多个账号发布针对杨幂的侮辱性内容,包括捏造“整容”“私生活混乱”等不实信息,相关帖文浏览量超百万次,部分言论被二次传播后对杨幂个人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同年3月,杨幂工作室委托律师取证,向法院提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诉讼。

法院审理认为,刘某发布的言论缺乏事实依据,且使用“婊子”“包养”等明显带有贬损性质的词汇,构成对杨幂名誉权的侵害。依据《民法典》第1024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之规定,2023年11月,法院一审判决刘某需在涉案平台首页连续七日刊登致歉声明,并赔偿杨幂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合理支出共计8.2万元。

执行阶段:法院多措并举追责
判决生效后,刘某未主动履行义务,甚至注销涉事账号试图逃避责任。2024年1月,杨幂方依法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法院通过技术手段锁定刘某实名认证信息,确认其实际控制多个账号的事实。因刘某名下银行账户余额不足,法院依法冻结其微信、支付宝账户,并对其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刘某曾在执行期间辩称“账号已转让他人”,但未能提供有效证据。主审法官在裁定书中明确指出:“网络账号与实际使用人身份绑定,被告作为实名注册者,需对账号发布的全部内容承担法律责任。”2024年6月,刘某迫于司法压力,通过新注册账号发布手写致歉信,并主动缴纳全部赔偿款项。目前,相关账户内容已完成清除,案件执行程序终结。
社会影响:明星维权的警示意义
该案代理律师李某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明星名誉权诉讼中被告‘换马甲’逃避执行的情况并不少见。此案通过冻结支付账户、限高等强制措施,展现了司法机关打击网络侵权的决心。”法律专家指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即便侵权内容已删除,权利人仍可主张已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
杨幂工作室在案件通报中强调:“维权不仅是为个人正名,更是希望提醒公众——网络非法外之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受理的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同比增长34%,其中明星起诉网民案件占比超六成。此类案件的执行难点多集中于侵权人身份隐匿、财产线索匮乏等问题,本案的成功执结为此类案件提供了可参照的司法样本。
公众讨论:理性追星与法律底线
案件曝光后,社交平台掀起关于“理性追星”的讨论。有网友留言:“批评明星演技可以,但造谣必须付出代价。”也有法律博主提醒:“以为躲在键盘后就能肆意攻击他人,实则是把自己推向被告席。”北京市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对屡次出现侵权内容的账号采取封禁措施。
截至发稿,杨幂方未就案件进一步置评。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团队已将本案赔偿金全额捐赠给反网络暴力公益项目。这场持续一年半的诉讼,最终以司法胜利画上句点,但其引发的关于网络文明与法律责任的思考,仍将持续发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