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
这件事情的发生,果妈觉得有些猝不及防,真的是被气得一晚上没睡好。
发生了啥?
开心果在学校“偷”别人东西了。
朋友劝我:一年级的孩子,还定义不上“偷”,最多就算不知事。
不,不问自取,便是偷。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了,肯定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为何还会拿?
果妈自己也汗颜了,要知道,开心果平日里去亲戚、同学、邻居家,从不会动人家任何东西,但是,为何她会“偷”班上同学的东西?
哪怕只是一个小玩意儿,1块钱都不到。
果妈惊觉,我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定律——羊群效应。
01 “她能拿我东西,我为何不能拿她的?”
我问开心果:“为什么拿XXX的东西?”
开心果:“我喜欢啊!”
我忍住怒火:“喜欢就可以拿别人的东西吗?妈妈跟你说过,不问自取便是偷!”
开心果持续淡定:“她能拿我的东西,我为何不能拿她的?”
这么一句反问,果妈愣住了。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开心果说自己的一支笔丢了,便是这个同学拿的,这个同学还不承认,后来这个同学又说笔不见了,最终不了了之。
当时,果妈没有过多处理这件事情,只是让开心果以后保管好自己的东西,若是真丢了,在同学那里发现了不归还,就及时告诉老师要回东西。
毕竟,老师不会助长孩子们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风气。
但是,果妈低估了“羊群效应”。
开心果班上随便拿别人东西的现象,太多了!无论是群里,还是通过开心果、其他孩子的描述,都知道班上有一个特别喜欢拿别人东西的孩子,也知道经常有东西丢失。
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心果觉得:别人都在拿啊!
也就是,因为“羊群效应”,她推翻了我告诉她“不问自取便是偷”“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这些理论。
02 可怕的“羊群效应”
什么是“羊群效应”?
其实,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个体因为群体压力或者环境的影响,放弃独立思考而跟随多数人行为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羊群效应”。
一个班级的风气,受到一个或几个孩子的影响,没有人及时制止、引导,那么整个班级,便很容易陷入这不好的坏习惯中。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去个好学校,包括中考后希望不去上职专的重要原因。
古有孟母三迁,现有家长选择学区房。
其实都是想要避免“羊群效应”。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思考、行为等,非常受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是一方面,而学校班级环境的影响,也是一方面,家长如何能不警惕?
尤其是班上还时常有不好的事情发生,那么孩子更容易受影响。
03 如何避免“羊群效应”
其实羊群效应的体现,不仅在此,有时候家长甚至都没有发觉,而果妈也是发现晚了,但还好,还有挽回的机会。
开心果明确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可能很多孩子也会有,那就是考试。
“妈妈,我考了98分,没能考100分。”
“妈妈,我同桌只考了86分,XXX考了90分,XXX考了92分。”
果妈只是一笑了之,想着,自己上进就好了。
但是“羊群效应”在开心果“降级比较”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因为她处于班上前几名,她眼中的“众”自然是比她分数更低得多,“羊群效应”也会让她沾沾自喜,自己还不错,后续便容易出现“学习懒散”等各种情况。
现在果妈也是明白了,为何开心果总是一阵一阵地想学习。
那么,如何避免呢?
孟母三迁,果妈可没有能力给开心果迁到哪里去。
所以,只能直面面对。
之所以容易陷入“羊群效应”,其实还是孩子的思考不够独立,眼光不够长远。
想要摆脱这个效应,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果妈也是做了长远的打算:有事情时,就事论事,日常多给她增长见识,引导她的一言一行,让她自己去感受,而不是去跟随别人去感受。
或许,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不容易吧!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看看孩子的行为习惯,“羊群效应”总归有处可寻,然后有法可治。
趁早引导,很重要!孩子才不会随波逐流。
话题讨论:你家孩子,有“羊群效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