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型
特点
治疗方案
急性胃炎
突发上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呕血、黑便,多由药物、酒精、感染等引发。
1. 去除病因:停用NSAIDs药物、戒酒。2. 抑酸:PPI(奥美拉唑)或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3. 黏膜保护剂:硫糖铝、铝碳酸镁。4. 抗感染:细菌感染时用抗生素(如克拉霉素)。
慢性胃炎
病程长,症状反复,包括上腹隐痛、腹胀、食欲减退,分浅表性、萎缩性等亚型。
1. 根除Hp(四联疗法:PPI+铋剂+2种抗生素)。2. 对症治疗:促动力药(多潘立酮)、消化酶(复方消化酶)。3. 黏膜修复:替普瑞酮、瑞巴派特。

分型
特点
治疗方案
幽门螺杆菌(Hp)阳性
胃黏膜炎症与Hp感染相关,可能进展为萎缩性胃炎。
四联疗法:PPI(如雷贝拉唑)+铋剂(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14天。
药物性胃炎
长期服用NSAIDs(如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等导致胃黏膜损伤。
1. 停药:NSAIDs。2. 抑酸+黏膜保护:PPI+硫糖铝。3. 黏膜修复:瑞巴派特。
酒精性胃炎
酗酒导致胃黏膜充血、糜烂,急性期可伴出血。
1. 禁酒。2. 抑酸:PPI。3. 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胆汁反流性胃炎
幽门功能不全致胆汁反流,表现为上腹痛、口苦。
1. 促动力:莫沙必利。2. 结合胆酸:铝碳酸镁。3. 黏膜保护:替普瑞酮。
三、按病理形态分类分型
特点
治疗方案
浅表性胃炎
黏膜层炎症,无腺体萎缩,症状较轻。
1. 症状缓解: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2. 调整饮食:避免辛辣、过冷食物。
萎缩性胃炎
腺体减少,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癌前病变风险)。
1. 根除Hp。2. 改善萎缩:叶酸、维生素B12。3. 定期监测:胃镜随访(每1-2年)。
糜烂性胃炎
黏膜糜烂、出血,急性期可伴呕血。
1. 抑酸:PPI。2. 止血:凝血酶冻干粉。3. 黏膜保护:硫糖铝。
肥厚性胃炎
黏膜层增厚,胃酸分泌增多,症状类似消化性溃疡。
1. 抑酸:PPI。2. 促消化:复方消化酶。3. 手术:严重梗阻时胃部分切除。
四、特殊类型胃炎分型
特点
治疗方案
自身免疫性胃炎
抗壁细胞抗体阳性,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伴贫血。
1. 补充B12:肌注或口服。2. 抑酸:PPI。3. 营养支持:高蛋白饮食。
感染性胃炎
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细菌(如沙门氏菌)感染引发急性炎症。
1. 抗感染:抗病毒药(如更昔洛韦)或抗生素。2. 支持治疗:补液、退热。
放射性胃炎
放疗后胃黏膜损伤,表现为疼痛、出血。
1. 黏膜保护:硫糖铝。2. 抑酸:PPI。3. 止痛:硫糖铝凝胶。
嗜酸细胞性胃炎
胃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过敏史。
1. 抗过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2. 抑酸:PPI。3. 免疫调节:色甘酸钠。
五、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证型
症状
方药/治疗
肝胃不和
胀痛、嗳气、反酸,情绪波动加重。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香附)。
脾胃湿热
胃脘灼痛、口苦、舌苔黄腻。
清中汤加减(黄连、栀子、半夏)。
胃阴不足
隐痛、口干、舌红少津。
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生地)。
脾胃虚寒
腹冷痛、喜温喜按、食欲差。
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
总结胃炎分型需结合病因、病理及症状,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必根除,糜烂性胃炎需黏膜保护,萎缩性胃炎需定期监测。中医治疗以调和脾胃、疏肝清热为主。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