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早期肠癌“无症状”——这些情况下,必须做肠镜检查!

慕梅评健康 2025-04-07 21:47:10

结直肠癌是我国的高发癌种,每年约新发病例40万,死亡近2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名列前茅。

大肠癌虽然凶险,但是只要发现的早,是最容易治愈的癌症,也是最容易预防的癌症!

说它容易治愈,是早期癌的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粘膜内癌几乎接近100%;

说它容易预防,是因为90%以上的肠癌是肠息肉演变而来,在40岁前做一次肠镜,就能避免悲剧发生。

然而我国的现实却是:

有85%的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40%;

早癌的发现率低于15%,而早期肠癌的5年生存率大于90%。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最近发现的这3例肠癌。

01、80%的肠癌“无症状”

51岁的王先生,平时没有任何不适,大便也正常,偶尔体检发现肠癌。

肠壁见菜花样隆起物,易出血,经病理证实为肠癌

吴女士,41岁,平素排便正常,无诉不适,元月1日规体检中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时,在乙状结肠发现数枚息肉,当即予以切除,术后的病理显示,其中一个为管状腺瘤伴腺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个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少量粘膜内腺癌)。

无论是肠息肉,还是早期大肠癌,大多没有明显症状;

大肠癌要有症状,基本上要到第二期、甚至第三期以上,如果希望发现可以根治的原位癌(第零期)或第一期癌症,光靠有无症状来决定要不要做肠镜,是绝对不靠谱的。

至于网上所说的肠癌的“早期信号”,比如腹痛、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血便、消瘦、腹部包块等,往往是中晚期的症状,此时再去检查,往往耽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02、便血当痔疮,实在太冤枉

54岁的梁先生,自诉“患痔疮十多年”,大便偶尔带血,吃几天药也见效,其他没啥感觉,就在近半年,症状加重,蹲便时出血呈喷射状,人也消瘦了不少。

结果肠镜检查发现进展期直肠癌。

距肛门25—28cm处,巨大肿物,肠镜勉强通过,病理确诊为结肠癌。

造成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复杂,除了痔疮和肠癌,还有很多种疾病也会出现不同颜色、不同性质的便血;

比如菌痢、溃结、克罗恩病、胃癌、肠套叠、大的肠息肉等也能引起便血。

然而,最为致命的是,简单地当成痔疮,往往拖延到中晚期再去检查。

据研究,超过80%的直肠癌,最初被自己或首诊医生当成了痔疮。

最能迷惑人的是,患者本身真有痔疮,也有肠癌;人们往往只注意痔疮,而忽视了幕后真凶!

因此,一旦出现便血,既不要恐慌,也不要轻易当成痔疮,即使到医院肛肠科或者消化内科就诊,医生的建议才是最靠谱的。

03、早期肠癌能治愈!

每当遇到中晚期肠癌病例,作为医生不仅痛心不已,还有怒而不争的埋怨!

因为看起来凶狠无比的大肠癌,95 %都是由小息肉慢慢演变而来的。

从息肉到癌前腺瘤再发展到癌症,整个过程为5-15年,在这么长的“潜伏期”里,通过胃肠镜检查就完全可以发现它、阻断它,避免悲剧的发生!

46岁的赵女士是比较幸运的一个。

2021年元旦节,赵女士趁着放假,预约了胃肠镜体检。结果发现一个大约2公分的息肉,当即给予摘除,阻断了癌变之路,经病理证实为癌前疾病——绒毛状腺瘤(其恶变率约为40%)。

凸起处为肠息肉

息肉摘除

不久前,还有一例51岁男性,无明显症状,仅仅是长期大便不成形来做肠镜检查。

检查发现距肛门10cm处一凹陷性息肉,当即予以内镜下EMR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中分化腺癌。

直肠息肉样隆起

病理报告为腺癌

像这两例病例,因为发现的早,不用开刀,只需要在肠镜下就可以顺利切除病变,费用非常低廉,不需要化疗,也不需要吃药,只需要定期复查即可。

而5年存活率几乎是100%,也基本不影响人的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

万一到了中晚期,不仅花费巨大、痛苦巨大,生存质量下降,5年存活率低于40%!,也就是说,有60%的人活不到5年。

04、谁能横马立刀?唯有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预防肠癌最有效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因为肠镜检查可以很直观地观察整个大肠,发现息肉,就可以于一切除以绝后患;

即便发现了早癌,也可以内镜下切除,和切掉个息肉没有太大区别;所以,肠镜检查,既能够预防、又能够治疗,一石二鸟。

由于肠癌高发年龄段是55岁以后,而肠息肉变坏需要5-15年时间,我们必须赶在它变坏之前发现它、切掉它,才能避免悲剧。

那么,就应该在40岁左右做第一次肠镜检查。

这很重要,可以说是一个能救命的检查,万一错过了这个时机,它就可能已经癌变,甚至不可救药了。

希望看到我的这篇文章的朋友能重视起来!

05、出现这些情况需要肠镜检查

很多人平时没有症状,即使身体有了一些轻微症状也经常被我们忽略,下面这22种情况必须行结肠镜检查:

1. 有便血、黑便等症状者,或长期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2. 大便有粘液、脓血者;

3. 大便次数多、不成形,或腹泻者;

4. 近期出现的排便困难或者大便不规律者;

5. 大便变细变形者;

6. 长期腹痛、腹胀者;

7. 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消瘦者;

8. 不明原因的贫血者;

9. 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块,需明确诊断者;

10. 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

11. 长期的慢性便秘,久治不愈者;

12. 慢性结肠炎,长期服药,久治不愈者;

13. 怀疑结肠肿瘤,但钡灌肠X线检查阴性者;

14. 腹部CT或其它检查发现肠壁增厚,需要排除结直肠癌者;

15. 下消化道出血,可找到出血病灶,确定出血原因,必要时可镜下止血;

16. 曾患过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患者;

17. 结直肠癌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结直肠癌术后的患者一般每6个月至1年需要复查一次结肠镜。如果术前因为结肠梗阻,结肠镜未能检查全部的结肠,则手术后3个月时应当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其它部位有无结肠息肉或结肠癌;

18. 已发现患有结肠息肉,需在结肠镜下切除者;

19. 直肠息肉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

其它的息肉建议一般每12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就可以了。

如果复查结肠镜检查为阴性,则3年后再复查;

20.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要进行结肠镜普查:

如果家族中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即使没有任何症状或不适,也应当体检做结肠镜检查。

大量的研究证明:

如果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

21. 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进行结肠镜普查;

22. 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和长期酗酒者,最好常规体检做一次结肠镜检查,以便尽早发现一些无症状的早期结直肠癌。

05、复查策略

适用人群/病变类型

复查时间建议

关键说明

无病变或低风险人群

每3-5年复查一次

适用于肠镜检查正常且无消化道症状者,年龄≥40岁或50岁后需缩短至3年。

息肉切除术后

- 单发良性小息肉(<10mm)

每2-3年一次,若无复发则延长至5-10年

非腺瘤性息肉或低危腺瘤性息肉需密切观察。

- 中低危息肉(1-2个腺瘤)

每1-3年复查

包括直径<10mm的管状腺瘤,需排除残留。

- 高危息肉(≥3个腺瘤或大息肉)

每3-6个月复查1次,后续延长至1-2年

适用于直径≥10mm、绒毛状腺瘤、高级别瘤变或分片切除的息肉。

- 息肉数量≥10个或锯齿状腺瘤病

每年复查

需警惕癌变风险,密切监测新发息肉。

结直肠癌术后

术前未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术后3-6个月复查

确保无遗漏病变。

术后常规监测

术后1年内首次复查,若无高危息肉则每3年复查,发现高危息肉则每年复查

高危息肉包括直径≥1cm、绒毛状腺瘤或伴高级别瘤变。

炎症性肠病(IBD)

每1年复查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病史≥8年者需定期筛查癌变风险。

其他高危人群

家族性息肉病或遗传性肠癌

青少年期开始筛查,每1-2年复查

需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

肿瘤标志物异常或便潜血阳性

立即复查

提示可能存在隐匿性病变。

补充说明特殊情况调整:肠道准备不充分或检查未完成者,需3-6个月内优先复查。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如器官移植后)或腹部放疗史者,缩短复查间隔。症状触发复查: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或体重下降等症状,无论间隔时间均需立即检查。动态调整原则:复查策略需结合病理结果、手术方式及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动态调整,建议遵医嘱执行。

*数据来源整合自中华医学会、NCCN指南及多中心临床实践建议。

*如需个体化方案,请结合专科医生评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