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关注过云南传统民居的屋顶?
在昆明、大理、丽江等地屋顶正脊中央,常年蹲着一只“猫”——它大嘴怒张,獠牙森然,圆睁的双目似能洞穿一切邪祟,当地人叫它“瓦猫”。你知道它到底因何在此?

屋顶上的瓦猫。图源 丽江古城景区瓦猫,为什么放置在屋顶?

造型独特的瓦猫。图源 云南地方志
关于瓦猫的来历,民间有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南诏时期,一位樵夫在深山中救下一只受伤的小猫,带回家让病弱的妻子照料。小猫痊愈后,竟懂得报恩:每日爬上屋顶,观察村中炊烟,从各家悄悄叼来食物放在女主人床头。
某日,小猫突然在房梁上发出凄厉哀鸣。村民闻声赶来,发现樵夫妻子已离世。此后,小猫仍日日守望房梁,直至生命终结。村民感其忠义,请瓦匠烧制陶猫置于屋顶,并称其为“瓦猫”,它也自此成为守护家园的象征。

瓦猫。图源 云南地方志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瓦猫的摆放位置虽与中原屋脊兽相似,功能却大不相同。
中原屋脊兽主要用于固定屋脊瓦片,保护建筑结构;而云南瓦猫则融合了地方信仰,具有镇宅辟邪、招财纳福的象征意义。

大张着嘴的瓦猫。图源 云南地方志
有趣的是,瓦猫的摆放也颇有讲究:它们总是面朝外张大嘴巴,据说这样可以“吞”掉来自外界的灾祸;尾巴则朝向屋内,寓意把好运和财气“扫”进家门。可真是一只“上房不揭瓦”的报恩小猫呢~
瓦猫的原型,是老虎?
瓦猫“奶凶”的造型融合了老虎的威猛与猫的灵巧,其实与云南民族的虎文化息息相关,这或许能为我们解开瓦猫身世之谜提供一些线索。

不怒自威的瓦猫。图源 云南地方志
彝族人世代传唱的《梅葛》史诗里,记载着这样一个创世神话:当天地还是一片混沌时,一只神虎的躯体化作了世间万物。它的脊梁变成了撑起天地的柱子,双眼化作太阳和月亮,奔腾的血液汇成了江河湖海。
对于虎的崇拜,还出现在彝族的节庆中。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楚雄双柏县的彝族人民都会庆祝“虎节”。他们身披“毛毡虎皮”,脸绘虎纹,模仿老虎的一举一动,通过奔放的舞蹈,生动演绎“老虎出山”“老虎播种”等场景,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双柏虎节人们扮虎。图源 云南日报-云新闻
此外,在纳西族的语言中,“拉”即是虎。这个将虎奉为祖先的民族,不仅以虎为姓,更将这份崇拜镌刻在山川地名之中。就像《山海经》记载的“神荼郁垒以苇索执鬼以饲虎”故事,纳西人深信虎具有震慑邪祟的无上神力。

瓦猫摆件。图源 文旅头条
于是,那些被民间称为“降脊虎”“镇山虎”的瓦猫,便成了这种信仰最生动的诠释。
当夕阳为民居镀上金边,这些屋脊上的守护者仿佛在无声诉说:每一个“奶凶”瓦猫的体内,都跳动着一颗虎的魂灵。
“跳”下屋檐,瓦猫有了新形象
随着云南传统民居的减少,瓦猫也顺应时代,“跳”下了屋檐。但它们并未消失,而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形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地铁上的瓦猫。图源掌上春城
你瞧,昆明四号线的地铁上,一只粉嘟嘟的瓦猫正举着喇叭,萌萌地提醒大家别坐过站。

官渡古镇“机甲瓦猫”。图源 8099999
再看看官渡古镇,那“机甲瓦猫”简直酷炫到没朋友!它们头顶昆明的地标建筑,全身裹着机甲,摆出超“硬核”的队形,仿佛在说:“我超A的,快来打卡!”

颜色多样的瓦猫。图源 古城之窗
在丽江古城的一家陶艺体验馆里,瓦猫们正上演着一场“变形记”!它们披上了五颜六色的“新衣”,摇身一变,有了千奇百怪的造型。有的胖乎乎圆滚滚,有的高挑纤细,有的龇牙咧嘴一副凶巴巴的模样,有的却憨态可掬让人忍俊不禁……

造型各异的瓦猫。图源 古城之窗
经营这家陶艺馆的小暖笑着说,在教客人制作瓦猫的时候,她还会给他们讲讲瓦猫的“前世今生”,这让她觉得这份工作不仅有趣,还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

左杰的瓦猫作品。图源 昆明西山发布
昆明的云才瓦猫第五代传承人左杰,已经和瓦猫打交道十年。他在制作瓦猫时,会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又给它们的造型、色彩和姿态注入新的创意。
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教小朋友们做瓦猫,那些小朋友脑洞大开的作品,常常给左杰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真是后生可畏!

同学们送奥运冠军们手塑瓦猫。图源 春城晚报
就在今天,乒乓球奥运冠军马龙、许昕、刘诗雯和李晓霞空降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与师生们一起升旗、聊天。同学们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手塑瓦猫,用云南非遗的方式给他们加油打call!

瓦猫。图源 云南地方志
无论瓦猫的外表如何变化,它都坚定地做着一件事:守护与祝福。
毕竟,瓦猫是人间向虎借了一分威猛,又向猫讨了三分亲昵,最后用陶土与火焰,写就一封给苍天的护佑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