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机器人在工厂工作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从特斯拉的擎天柱在车间精准作业,到小米的铁大展示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再到苏州吴中区某工厂机器人整齐列队准备 “上岗” 的震撼场景,无一不在彰显着机器人正加速走进工业生产领域。这些新闻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让打工人忧心忡忡,惊呼 “天塌了”,担心自己的岗位被机器人取而代之。但机器人的大规模进厂,真的会让工人彻底失业吗?让我们深入探究一番。
机器人与工人,谁更胜一筹?
从效率与成本的天平上看,人形机器人有着明显的优势。以苏州亨通工厂为例,一名普通工人一年的综合成本高达 14 万元,而人形机器人的工作效率约为人的一半。若机器人每日工作 16 小时,短短两年时间,其使用成本便能与人力成本持平。人形机器人的使用寿命通常在 5 年左右,后续 3 年扣除必要的维保费用,剩下的基本都是工厂实实在在节约下来的人力成本。而且,人形机器人作为标准化产品,在量产交付阶段仅需定制一个小模型,交付量大的企业能借此形成规模优势,成本降低速度远超同行。
不过,机器人并非无懈可击。在复杂任务和突发状况面前,人类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依旧无可替代。像电子产品微小零件组装,工人凭借多年手感与判断力,能迅速、精准完成,机器人却需大量程序调试和数据训练才能接近。而且,机器人采购成本高,对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是沉重负担,这也限制了其普及速度。
机器人来了,工人会失业吗?
人形机器人进厂,让打工人忧心失业。短期内,简单重复劳动岗位受冲击,部分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但长远来看,机器人广泛应用未必会引发大规模失业潮。
一方面机器人的引入,推动产业升级,催生出机器人维护、编程、调试、管理等新岗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掌握自动化控制、编程等前沿知识。目前,不少大型工厂已设立机器人运维工程师岗位,保障机器人稳定运行。另一方面重复性工作被机器人取代后,工人得以解脱,转而投身产品研发、销售、售后等更具创造性和人际互动的领域。
未来工厂里,人机协作将成主流。人类发挥创造力与沟通能力,处理复杂、需主观判断的任务;机器人承担重复、高强度及高危工作。以电子产品组装车间为例,机器人精准组装,工人专注质检调试,携手提升生产价值。尽管人形机器人的进厂对传统工作模式造成了强烈冲击,但并不会彻底取代工人。它带来的更多是产业的深刻变革与升级,激励着工人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与机器人携手开创更高的生产效率。对于广大工人而言,积极拥抱新技能,主动适应新的工作需求,才是应对这一变革浪潮的关键所在。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群体智能”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协同实训
最终结局,一起玩完![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