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粟裕在广州休养,陈赓愤怒致电:你身边人该管管了,素质太差

威猛舒克 2025-04-22 15:52:08

在开国将帅的行列里,除了那十位大名鼎鼎的元帅之外,其实另外十位大将也是耀眼夺目,丝毫不逊色。

聊聊十大将里头的头一号粟裕,论起战功赫赫,他完全有资格站在元帅行列,是大家公认的战神,自然备受大家。再看看其他将领,陈赓也是备受大家尊敬的一位,他在人民军队里,那可是永远的神话。

挺多人没想到,粟裕和陈赓不光是同志、战友,关系好得跟哥们儿似的,他们之间还有不少事儿呢。今儿个,咱就来聊聊他俩那些好玩的事儿。

【多年战友今相识】

陈赓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那时候大家都叫他“黄埔三杰”里的一个,可以说是早早就出了名。

粟裕早些年的经历,说起来没那么出彩。1924年那会儿,他还仅仅是个学生。后来碰上个好机会,就在叶挺指挥的教导大队里,当了个学员兵。

但是吧,虽然大家走上革命这条路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最后都聚到了一起,到了一个全新的开始,那就是南昌起义。

1927年南昌起义那会儿,粟裕和陈赓都投身其中。粟裕在叶挺负责的起义总部当警卫班长,陈赓则是在贺龙手下干营长。虽然他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在同一个战场上舍命战斗,但那时候的他们,压根儿不认识对方。

南昌起义没成功后,队伍只能往南撤,路上粟裕和陈赓都受了伤,但还好都不是重伤。

后来,因为大家走的路不一样,粟裕就跟随着毛主席去了井冈山,而陈赓呢,他则是跟着周总理到了上海,加入了中央特科。这样一来,他们俩就更加没机会碰面了。

1933年那会儿,陈赓接手了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的位子,来到了中央苏区。这时候,粟裕已经是红7军团里的参谋长了,他们俩又碰巧在同一个战区并肩作战。

不过,情况还是老样子,他们俩始终没能碰上面。后来红军开始长征,陈赓跟着大部队往西边走,粟裕则领着红七军团往东边去,这样一来,两个人就像是滴进大海的水,再也找不到彼此了。

但冥冥之中,一切似乎早有定数。转眼间,时间推进到了1947年,那会儿解放战争已经打响了一年,人民军队里的两位顶尖大将,终于有了碰头的时候。

这时候,粟裕已经坐上了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的位置,陈赓呢,他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的头儿。

为了改变解放战争的局势,毛主席下了指示,让粟裕跟刘邓、陈谢这两大部队联手,一起攻打中原地区,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大别山千里行军”。

过了三个月,粟裕察觉到蒋介石打算集结重兵,意图击败刘邓大军。他赶紧向毛主席汇报,并提出要和陈赓、谢富治联手,马上向蒋介石的大军发起反击,好帮刘邓大军减轻点压力。毛主席一听就点头同意了,还特意让粟裕来指挥陈赓。这么一来,我们那位“旅长”就成了粟裕的手下了。

他们两个合作无间,咱们军队就发动了平汉战役,一下子就把蒋介石的四万多人的整编第三师给打趴下了,占领了中原五十多个城镇,这可是立了大功啊。

当他们终于在中原碰头后,虽然之前从没见过面,但两人还是特别激动,双手立马就紧紧地攥在了一起,就像是多年老相识那样亲切。

事后,陈老总赶紧给毛主席发了封电报,里头写道:“说实话,咱们党这二十年来,真正厉害的军事人才没几个。不过最近,粟裕、陈赓这些人开始崭露头角,看着挺有出息,以后肯定能跟彭总、刘帅、林总他们一样,一起闯出一番大事业。”

毛主席答复说:“看法很对,我完全赞成。”打那以后,粟裕和陈赓在毛主席和陈老总心目中,就晋升为我军能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驾齐驱的“五大猛将”。

到了淮海战役那会儿,咱们军队的冲锋被黄维兵团的那些坚固堡垒给牢牢卡住了,战士们往前推进特别费劲。

这时候,刚回到中野指挥部的陈赓觉得,咱们得赶紧动手,建起牢靠的攻防工事,一点点地把敌人包围圈缩小。陈赓这主意挺到位,之前咱们跟黄百韬部队打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效果挺好。

不过有位同志觉得进度实在太拖沓了,因为他已经跟上头拍胸脯保证,三天之内必定拿下这场战斗,所以他不赞成采用慢慢逼近的打法,而是一个劲儿地催着陈赓赶紧发动攻击。陈赓对此心里很窝火,干脆就直接不接他的电话了。

结果,这事儿就传到了陈毅那里。陈老总直接给粟裕打了个电话,问他说:“你们之前是怎么收拾掉黄百韬的?”

粟裕答道:“咱们用的是靠近敌人的打法。”陈老总一听,立马跟刘邓两位领导商量起来。三人一合计,都觉得粟裕和陈赓的主意不错,定下了用靠近敌人的战术。

那时候,粟裕也调了几支队伍去帮陈赓。就这样,咱们军队齐心协力猛攻,黄维的兵团一下子就垮了。仗打完后,陈赓因为特别佩服粟裕的指挥才能,还专门弄了个参观小组,跑到华野那边去取经。

【陈赓发火为那般】

建国初期的一天,周总理忽然把粟裕叫了过去,直接跟他说:“上头已经拍板了,让你来挑总参谋长的担子。”

粟裕一听这话,马上就很实在地说:“总理,这恐怕不行,我怕我做不来。要不,您考虑让陈赓来干?他比我合适多了。”

不过,周总理却说:“这事儿我们琢磨好一阵子了,你来干最合适。”周总理态度坚决,粟裕于是就答应接下这个任务了。

进了总参谋部后,粟裕心里还是惦记着陈赓。当要找个新校长来管军事工程学院时,他第一个念头就是陈赓。

后来,粟裕把自个儿的打算跟毛主席说了,毛主席也点头同意了。这么一来,陈赓就从朝鲜战场被召回,当上了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这所学院,后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军工。

陈赓被委以重任,要撑起军事工程学院这片天,而且组织上还让他兼任了副总参谋长的职位,说白了,就是给粟裕打下手。

这次,粟裕和陈赓的身份从并肩作战的战友变成了日常碰面的同事,他们天天在一起,因为性格合得来,所以友谊越来越深,啥都能聊到一块儿去。但到了1955年,粟裕突然被陈赓莫名其妙地“吼”了一顿,这让他心里挺纳闷的。

粟裕打仗那会儿,一共挨了六次枪伤,最严重那次,子弹直接打到了他脑袋上,虽说没要了他的命,但之后的日子里,他一直被这伤困扰着。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粟裕因为一直太辛苦,老毛病又犯了,血压猛地升到了两百多,头疼得不行。所以,1949年7月的时候,上级就让他去青岛好好养养身体。

后来,就在抗美援朝大战快要打响的时候,上面本来是想安排粟裕去带兵打朝鲜战争的,但可惜他的身体情况不允许,这事就没能成。为了养身体,他还专门跑到苏联去休息了段时间。

到了1955年,粟裕在总参任职时,因为病情又犯了,没办法只能先放下手头的工作,住进疗养院里休息。

那段时间,粟裕的任务就落在了副总参谋长陈赓的肩上。没想到有一天,彭老总直接打电话到陈赓办公室,一开口就严厉质问:“你这工作怎么搞的?总参谋部的报告怎么能写成这样?你到底是怎么审核的?”

陈赓一直对彭老总那火爆性子有点怕,所以在工作上他总是拼尽全力做到最好,生怕惹恼了他。可谁成想,最后还是出了岔子,把彭老总给惹急了,发了好大一顿火。

陈赓折腾了好久,都没想通自己错在哪儿。后来,那份出错的报告回到了他办公桌上,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压根没看过这报告,更没递给彭老总。但奇怪的是,报告上竟然盖着总参的章子。陈赓一下子感觉事情不妙,肯定是有人偷偷用了他的印章。

这到底是谁干的呢?陈赓脑筋一转,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那些秘书,于是他赶紧把秘书们一个个都叫来,一个个地问了个遍。可结果呢,他身边的秘书都说这事跟自己没关系。

这事儿可真蹊跷,到底是谁动的手脚?陈赓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琢磨了好大一会儿,陈赓猛然想到,粟裕的秘书也能碰到总参的章子,他立刻叫人把这些秘书也叫来询问情况。

真的没想到,犯错的那个人就在我们当中,他自己招了,说没让陈赓看一眼,就私自盖了总参的章子,把报告递给了彭老总。

这家伙还在辩解:“我琢磨着彭老总压根儿就不会瞅这报告一眼。”

这回陈赓真是气得不轻,他狠狠地把对方教训了一顿。但这还没能让陈赓消气,他接着就给粟裕打了个电话。

粟裕这会儿正养病呢,突然接到老友的电话。他心想,这八成是来问候的吧。可没想到,陈赓一开口就直接来了句:“你得管管身边的人了,那素质,实在不咋地!”

粟裕这时候也是一脸懵,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可陈赓正火大着呢,也没工夫跟他细说,急急忙忙就把电话给挂了。

这回粟裕可急眼了,他连忙拨通了总参办公厅的电话,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了解清楚情况,粟裕立马吩咐办公室的干部,说这事儿得严肃对待,相关人员必须严惩不贷。处理妥当后,粟裕第二天还专门给陈赓打了个电话,跟他道了个歉。

粟裕这时候笑着开口:“我本来琢磨着怎么跟你开口,能让你心里舒坦点,没想到才隔了一宿,咱们都念叨的陈赓同志,他又回来了!”说完这话,两人通过电话线那头,笑得特别开心,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粟裕的意难平】

以后的日子里,粟裕和陈赓还是像亲兄弟一样并肩作战,他们俩总是能相互体谅,站在对方那边。就拿1958年那次军委的扩大会议来说吧,那会儿有人跳出来指责粟裕有点个人主义的味道,结果这一开头,好多人都跟着起哄,开始对粟裕指指点点。

粟裕原本对这些议论还能勉强接受,可紧接着,有人直接来了一句:“粟裕根本就不懂指挥打仗!想当年在华野,攻打涟水、南麻那些地方,部队伤亡惨重,这责任得他来担!”

这话一说出来,粟裕还没来得及站起身反驳,陈赓就先急了。他气呼呼地喊道:“谁说粟裕不会带兵打仗?在座的各位,有谁能行,站出来让我瞅瞅!”

这话一出,场上的人立马都安静了,没人敢吭声。情况这么复杂,陈赓还是站出来挺粟裕,这友情是真的没话说。

1961年2月的时候,陈赓因为身体不好住了院,结果他在病房里意外碰到了粟裕。对粟裕而言,能跟老朋友一起唠唠嗑、说说话,在这无聊的养病日子里,也算是挺开心的一件事了。

就在这时,病得很重的陈赓,头一回跟粟裕说了心里话。他讲道:“古往今来,有两类人处境挺难,一种是立下大功的人,一种是不会逢迎拍马的人。你老兄呢,这两类特点都有,怎会不碰钉子呢?”

粟裕听完这些话,一下子就安静了,心里头肯定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说实话,这些门道粟裕不是不明白,但他的脾气秉性就是不愿意低头哈腰、讨好别人。这可能就是实在人的无奈吧。

粟裕渐渐地放下了心事,打定主意不理会外界的吵吵闹闹,就在医院里好好养病。他打算珍惜这段时光,和几位知己好友一起,静静地喝杯茶,聊聊天,享受这份安宁。

但仅仅一个月后,陈赓在撰写《我的战斗经历回顾》这本书的过程中,突然心脏病发作,没多久就离世了。

一听到消息,粟裕心里头猛地一震,啥也顾不上了,硬撑着身子就往陈赓的病房赶,就想再见见老战友最后一面。等他到了病房,看到陈赓静静地躺在那里,身上盖着白布,粟裕的眼泪一下子就绷不住了,哗哗地往下流。

没过多久,陈赓大将军的遗体被安排去火化处理。当骨灰准备运往机场之际,粟裕依然坚持要和李克农,还有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一块儿,给陈赓做最后的告别。

尽管飞机早就没了影儿,飞进了云层深处,但粟裕心里还惦记着那位即将与白云相伴的长眠者,他呆呆地站在原地,像丢了魂儿似的,好长时间都不愿意挪步离开。

到了1984年2月份,粟裕在北京因病去世了。

十年光阴流转后,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两人一起写了篇《怀念粟裕同志》的文章,至此,所有的纷扰才算真正尘埃落定。

【结语】

粟裕和陈赓,那可是铁哥们儿,他俩的故事挺让人动容。都怀揣着一样的梦想,那就是投身军营,报效国家。在战场上,他们历经战火洗礼,变成了无人能敌的勇士,联手撑起了一片红彤彤的天地。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结下了很深的交情,这使得他们在最困难的日子里能够彼此帮助,互相打气。可惜啊,陈赓同志走得太匆忙了,他为了革命事业,真的是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粟裕同志也是这样,尽管他的后半辈子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但他的心一直向着红色。所以,不论是陈赓还是粟裕,他们都值得我们去尊敬和崇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