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名为“五龙屿”,自明朝至今名为“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隅,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面积约1.88平方公里,海拔为35-100米,有“海上花园”之称。



宋代时李姓人家最早登岛定居开发,之后人烟渐稠,形成“内厝澳”,元代设兵将御守 。
明朝初年设汛口、建墩台、派兵防守,后海禁松动,闽南人迁居从事海上贸易,嘉靖年间抗击倭寇,末年郑成功建寨屯兵 。
清朝设鼓浪屿澳,康熙年间厦门设立闽海关,鼓浪屿为其下青单小口之一,期间基本保持闽南渔村风貌,后出现外国人足迹 。



鸦片战争后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鼓浪屿成为列强办公地和居住地,多国在此设立领事馆等,1903年成为“公共地界”,20世纪上半叶华侨和台湾富绅建宅置业 。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收回鼓浪屿,1949年厦门解放,2003年鼓浪屿划归思明区管辖,2017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 。因岛的西南角有两块相叠的岩石,长年受海水侵蚀,中间形成一个空洞,每逢涨潮时,波浪撞击岩石就会发出如鼓般的涛声,岩石被称为“鼓浪石”,明朝时因“鼓浪石”的存在而将岛屿改称为“鼓浪屿”,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



鼓浪屿的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北部和南部多丘陵,中部地形较为平坦 。地质为基岩岛,岩性是灰白色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地质构造以断层为主 。海岸由11个小海湾和9个岬角组成,海岸线长度为7.4千米 。全岛最高点为海拔92.6米的日光岩 。
鼓浪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为20.9摄氏度,最高日气温37.1摄氏度,最低日气温5.4摄氏度。
年平均降水量为1388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年平均相对湿度80.5%。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约为2300小时 。因四面环海,自9月到翌年3月以东北风及偏东风为主,4-8月为东南风。



鼓浪屿的整体空间结构可归纳为“一个视觉中心,三片居民社区,十个景观节点” :
- 一个视觉中心:日光岩是鼓浪屿的最高处,也是整个岛屿的视觉中心,游客可在此俯瞰全岛风貌 。
- 三片居民社区:内厝澳社区片、笔山龙头片及鹿礁社区片,位于岛屿的中部腹地,分布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特色民居,展现了鼓浪屿的传统生活风貌和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
- 十个景观节点:以日光岩正南方的港仔后节点为起点,自西向东环岛屿依次布有美华节点、艺校节点、野猪林节点、避风坞节点、三丘田节点、龙头节点、鹿礁节点、皓月园节点、观海园节点 。



鼓浪屿建筑特色丰富多样,风格多元。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美誉,近千栋历史建筑涵盖南洋建筑、闽南红砖大厝及法国风屋顶、英国风装饰山墙等风格,建筑技艺中西结合 。
- 闽南风格:燕尾脊与马鞍脊是闽南建筑特色,如“四落大厝”,雕梁画栋、飞檐翘壁,红砖丹瓦。
- 欧式风格:以英国领事公馆为代表的外廊式建筑,还有古典复兴风格的三一堂、安献堂等 。
- 南洋风格:华侨所建别墅如“海天堂构”,融合闽南建筑飞檐翘壁与南洋建筑旖旎门楼 。



鼓浪屿整体色彩鲜明,以清水红砖、丹瓦屋顶为主色调,构成鼓浪屿建筑的主旋律 。屋顶多样,有八卦楼的红色圆顶、金瓜楼的金瓜顶、林屋的北欧坡折顶、观彩楼的花轿顶及天主堂的哥特式尖顶等 。
鼓浪屿别墅多有走廊,有单面、双面、三面和回廊之分,辅以圆拱、平托及圆柱、方柱、八角柱、凹槽柱等 。窗的形式多样,有尖拱、圆拱、落地半墙等,窗套、窗棂、窗饰各异,融合欧式、美式、东洋式、中国式等多种风格 。



19世纪中叶西方音乐随教会传入,经教堂音乐会传播推广,形成浓厚音乐氛围。鼓浪屿钢琴密度曾居全国之首,被称为“钢琴之岛”“音乐之岛”,培养出众多音乐人才 。




鼓浪屿的“最美转角”位于鼓新路44号,临近三丘田码头 。 这里是两条街巷交汇成45度夹角处,有一栋形似帆船的三层红色砖楼,楼旁绿树成荫,还有一个木质站牌,充满古朴诗意 。因电影《第一次》、电视剧《转角遇到爱》《暗恋·橘生淮南》等取景而走红,成为热门打卡地 。

鼓浪屿在当地华人、归侨和外籍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和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化聚集地,成为活跃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和精英人士的理想居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