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些品牌车主发现车联网功能因3G退网失效时,车企一句“过保自费”将矛盾推向台前。这场升级费争议背后,实则是技术迭代浪潮下多方利益博弈的缩影——车企的成本红线、车主的权益诉求、行业的技术周期,在谈判桌上激烈碰撞。
这种情况其实是一场典型的商业谈判。车企认为网络升级是运营商政策变化,不属于质量问题;车主觉得这是产品功能缺失,车企应该负责。双方立场看似对立,但并非没有回旋余地。李力刚老师说过:“好的谈判不是争输赢,而是共同解决问题。”
先看车企的谈判策略。目前多数品牌采取的是“底线防守”——咬定这是政策变化,不在保修范围。这种做法看似强硬,实则错失了建立品牌忠诚度的机会。但也有聪明的车企处理很高明:对三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三年以上的给予补贴。虽然多花了些成本,但赢得了口碑,后续转介绍率明显提升。
车主的谈判也有技巧。直接要求“必须免费”往往效果不好,但换个角度就不同。可以这样跟4S店沟通:“我理解这是政策变化,但买车时销售重点介绍了车联网功能,现在不能用了,是不是应该有个解决方案?”你如果还保留当时的宣传册就拿出来,因为上面确实强调了“智能互联”的卖点。
这个案例给我们三点启示:第一,谈判前要做好功课,了解自己的筹码;第二,不要对抗,而要寻求共同利益;第三,提出合理替代方案。就像上面和4S店沟通一样,不能纠缠“谁对谁错”,而是聚焦“如何解决”,这样更容易达成一致。
更深层看,这类问题反映的是产品服务设计的缺陷。现在技术迭代这么快,企业在卖产品时就应该考虑后续服务。有前瞻性的品牌已经开始推出“硬件+服务”的套餐,把可能的升级成本都计算在内,既避免了后续纠纷,还创造了持续收入。
对消费者来说,也要转变观念。在购买智能产品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功能将来需要升级吗?费用怎么算?”把这些细节写入合同,就能避免日后扯皮。记住:谈判桌上没有输赢,只有是否达成共识。
说到底,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要明白:商业关系是长期的。一次升级费用事小,失去信任事大。用谈判思维化解分歧,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