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力排众议的一些著名例子:
力主红军向农村进军
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中央批评毛泽东是“右倾逃跑主义”,并免去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当时起义队伍中部分人仍主张进攻大城市,毛泽东则力排众议,提出“向井冈山进军”的主张,认为敌强我弱,应把武装斗争中心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经激烈争论后获得通过,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坚持反对攻打打鼓新场
1935年3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是否攻打打鼓新场,除毛泽东外与会同志一致赞同。毛泽东认为红军赶到时滇军会与黔军会合,川军还会侧击红军,不能打固守之敌,但他的意见遭否决,还被免去前敌司令部政委职务。毛泽东以大局为重,半夜提马灯找到周恩来、朱德做说服工作,最终三人说服众人放弃进攻,使红军免遭重大挫折。
决定四渡赤水
1935年遵义会议后,蒋介石组织重兵围追堵截长征中的红军。毛泽东指挥红军一渡赤水后,决定暂缓北渡长江计划,改在川黔滇边界机动作战。之后又抓住战机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取得胜利。面对蒋介石新的围攻,毛泽东又指挥红军三渡、四渡赤水,成功跳出敌人合围,把敌人甩在乌江以北。在整个过程中,毛泽东的决策并非一开始就被所有人理解和认同,但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力排众议,引领红军从绝境中胜利冲出重围 。
主动撤离延安
1947年3月,胡宗南率23万国民党军进攻延安,延安军民虽决心保卫,但毛泽东力排众议,作出主动撤离延安的惊人决策。他耐心向大家解释,打仗不在于一城一地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主动撤离是为了把包袱给敌人背上,让自己更主动灵活,最终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亲赴重庆谈判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当时党内很多人担心毛泽东的安全,劝其不要去。但毛泽东力排众议,从民族大义和人民福祉出发,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展现了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赢得了各界人士的赞誉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