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八年
美人儿戚夫人,深得刘邦皇帝的宠爱,还给他生了个儿子叫刘如意。
这刘如意啊,聪明伶俐,长得还特别像刘邦。
刘邦觉得太子刘盈呢,太过仁慈,不像自己,就老想着把太子给换了,让刘如意来当。
有一回,刘邦带着戚夫人东巡,戚夫人天天晚上在刘邦耳边吹风,哭着闹着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而吕后呢,年纪大了,容貌也不如当年,就被刘邦渐渐冷落了,留在长安。
刘邦心里真就动了废太子的念头,大臣们一听,急眼了,纷纷上书反对,可刘邦就是不听。
这时候,御史大夫周昌站了出来,他本来就口吃,这一着急,说话更是结结巴巴:“我……我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要废太子,我期期不答应!”
刘邦一听,反而被逗乐了,这事儿就暂时搁置了。
这事儿吕后可是听得清清楚楚,等朝会一结束,她赶紧跑出来,见到周昌就跪下了,感激涕零地说:“若非大人,我儿太子之位险些不保啊!”
另一边,刘邦也担心自己死后,刘如意会被欺负。
赵尧就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说得给刘如意找个厉害的相国,最好是能让吕后、太子和大臣们都敬畏的。
刘邦问谁合适,赵尧推荐了周昌。
刘邦一想,对呀,周昌这人正直又勇敢,就让他去辅佐刘如意吧,然后把赵尧提拔上来做了御史大夫。
1、刘邦真想换太子吗?
刘邦有八个儿子,戚夫人生的刘如意聪明伶俐,深得刘邦喜爱,以至于刘邦在一次朝会上,竟然公开提出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这事儿可大了,满朝文武都惊了。
但更惊人的是,吕后竟然躲在厢房里偷听。
刘邦呢,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吕后在那儿,可他就是没说破。
这心思,真是深似海啊!
他到底想不想真的立刘如意为太子?
或者是在试探,或者是在权衡。
如果这时候,真有大臣傻乎乎地站出来,附和刘邦,说支持立刘如意为太子,那可就惨了。
刘邦这是在试水,看看太子的根基稳不稳,看看有哪些人敢站出来支持他。
一旦有人真的跳了出来,那可就真的成了靶子,不光生涯要完蛋,连命都可能不保。
吕后在厢房里听得心惊胆战,但她也明白,这时候不能乱动。
等朝会一结束,她赶紧跑出来,向那个坚决反对废太子的周昌跪谢。
2、吕后的手段。
戚夫人或许从未真正想明白,为何刘邦每次出巡总带着她,却让吕后留在长安镇守国家。
这背后,刘邦的信任天平,其实早已悄悄倾斜。
对于刘邦来说,吕后这个患难夫妻,岂是戚夫人能轻易取代的?
刘邦在朝堂之上提出废太子之事,吕后虽未在正面战场,却在厢房里听得一清二楚。
朝会结束后,她不顾身份尊贵,从厢房冲出,扑通一声,就给坚决反对废太子的周昌跪下了。
这一跪,可不简单,里头藏着吕后的深谋远虑。
吕后在向那些墙头草大臣们传递信号:我吕后在后面听着呢,你们可得想清楚了,别轻易站错队。
吕后不但在向周昌表达感激,更是向所有大臣许下承诺:今日我吕后跪你,他日若我儿顺利登基,为了报恩,那肯定有更大的回报。
这不仅是感激,更是一种权力的交换,是在告诉那些支持者,跟着她,有肉吃。
当然,这也是吕后在加深自己与丰沛集团的纽带。
周昌是丰沛集团的重要人物,吕后这一跪,是在告诉所有人,她与丰沛集团是绑在一起的。
如果刘盈的太子之位被夺,丰沛集团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这一跪,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绑定,让丰沛集团更加死心塌地地为刘盈保驾护航。
吕后的这一跪,跪出了智慧,跪出了权谋。
3、总结。
在人际交往中,得学会一招:怎么把大家的利益绑一块儿,让人家心甘情愿地帮你,还觉得是在帮自己。
这事儿啊,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关键就在于你得会“分蛋糕”。
那些总想着独吞好处的人,最后往往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
为啥?
因为人家不傻,一看你这人太贪心,谁还敢跟你混?
所以啊,得学会分配利益,让人家觉得帮你就是在帮自己,这样才有长久的合作。
比如说,你遇到了难关,想找人帮忙。
这时候,你得先想想,人家帮你能得到啥好处?是名声、利益还是人情?
然后,你得把这些好处明明白白地摆出来,让人家看到。
别藏着掖着,觉得人家应该无条件帮你,那是不可能的。
还有啊,人家帮了你,你得记恩,得送礼。
这不是俗套,这是人情世故。
你不送,人家可能会觉得你这人不地道,以后也就不愿意再帮你了。
送了,哪怕人家不收,至少也表明了你的心意,这份情谊是记在心里的。
总之啊,要想让别人认可你,还愿意帮你,你就得学会把大家的利益绑一块儿,让人家觉得帮你就是在帮自己。
同时,别忘了用利益去维系关系,送礼、记恩,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能让你们的合作更加顺畅。
别总想着占便宜,学会分享,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