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专家投靠美国,失联后妻子发声:奉献26年,却被当罪犯

小阿蔓的梦游记 2025-04-18 10:34:02

为美国拼了26年,华裔顶级教授却突然失踪了!

这位叫王晓峰的教授,就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是学术界人人敬重的计算机安全专家。

谁都没想到,年过半百的他,突然从人间蒸发了。

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连家人都联系不上。

王晓峰的名字在学校官网上彻底消失,甚至连个人邮箱也被封锁,仿佛他从未存在过。

他和妻子为美国奉献一生,到头来却被当作罪犯。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这事发生在3月底,3月28日早上,天刚蒙蒙亮,一辆辆印着“FBI”字样的黑色车辆停在了印第安纳大学校区附近的住宅区。

王晓峰家门前一下子被包围了,探员从车上鱼贯而出,全副武装、气势汹汹。

探员亮出搜查令、敲开王晓峰家门、开始搜查时,所有人才发现,他们的目标不是罪犯,而是一位平时和蔼低调、在大学里讲课、搞科研的教授。

整个搜查持续了10个小时之久。

电脑、U盘、资料、私人信件,甚至孩子的玩具箱、厨房抽屉都被翻了个底朝天。现场像打仗一样,连家里的监控都被卸走。

当天晚上,王晓峰的手机关机了。他的微信停在3月27日,再没有更新。邮箱自动回复失效,工作平台资料全部被下架。

从那一刻开始,他就“消失”了。

被冷处理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对夫妻

印第安纳大学紧急删掉了王晓峰的名字,把他从教师名单中除名,甚至连他的研究项目官网都一并关闭。

像是掐断了他存在过的一切痕迹。

更令人震惊的是,王晓峰的妻子马念莉,也是一名在校任教的研究人员,也在同一时间被大学解雇。

没有任何解释。

没有问询、没有通知,直接封号、剥夺访问权限,办公室的门牌都被摘下了。

两夫妻,一个突然“人间蒸发”,一个悄无声息地“被失业”。

这一对从中国来到美国、在大学里辛苦打拼了26年的华人家庭,就这样被彻底“除名”。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教授。

王晓峰,在网络安全和人工智能领域,是美国最顶尖的专家之一。

他不仅是IEEE(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ACM(计算机协会)、AAAS(科学促进会)三大国际学术组织的会士,还曾担任多个国家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简单说,在美国的学术圈,他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层。

从反黑客攻击,到人工智能伦理,再到数据隐私保护,他主持或参与的研究项目数量庞大,资助经费高达上千万美元。

在印第安纳大学,他不仅是终身教授,还是系里的重点培养对象。

可就是这么一位“国家宝藏”级别的学者,一夜之间,连名字都成了“敏感词”。

而且学校至今没有公布任何调查理由或证据。

美国学术界哗然,这是“清洗”吗?

王晓峰事件一出,许多在美国高校工作的教授都坐不住了。

他们担心的不只是王晓峰个人的安危,更是整个学术氛围的变化。

王晓峰早年确实与中国合作过一些研究项目,但那是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是双方学术互换的合作,不涉及任何敏感技术。

可现在看来,只要“背景不对”,哪怕你是顶级专家,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被视为“风险分子”。

曾经的“科学无国界”,现在已经悄悄变味。

越来越多的华人教授开始自我审查,不敢参加国际会议,不敢接中国学生,不敢做中美合作的项目。

不是不爱科研,而是害怕被盯上。

而王晓峰的失联,像一记警钟,让更多人意识到,在这个时代,科学家的身份已经变得复杂。

你不单是一个研究者,还可能被贴上政治标签。

《自然》杂志那份调查报告,现在被反复提及。

其中一项数据显示:超过75%的在美华裔科研人员,考虑过离开美国,或已在计划中。

不是因为学术没前途,不是因为工资不高,而是因为“信任正在消失”。

有人已经回到中国继续工作;有人去了欧洲;

有人申请到新加坡、香港的大学重新开始;

也有人还在犹豫——留下,还是走?

王晓峰的故事,没有答案,但对这些人来说,是一种警告。

你以为自己是贡献者,其实在某些人眼里,你始终是‘外人’。

王晓峰的失联,不只是一个新闻事件。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在美华人科学家群体的集体焦虑。

一个为美国拼了26年的教授,被如此处理,足以让人心寒。

他和他的妻子,不是间谍,不是罪犯,只是想过普通生活、安安静静做学术的普通人。

可在一些人眼里,他们始终不是自己人。

这,就是现实。

文/编辑:千寻小百科

观察者网:2025-04-16《美大学知名华裔教授王晓峰失联数周,妻子首度发声:为这国奉献,却被当罪犯》

观察者网:2025-04-02《知名华裔教授王晓峰失联两周?“异常而危险的信号”》

上观新闻:2025-03-29《<自然>杂志调查:约75%的美科研人员考虑离开美国》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