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前夕,党中央召开了一次紧急工作会议,决定留下一部分人在华南打游击,这样一方面可以维持南方的革命局面,另一方面也能牵制大量敌军,掩护友军西进川贵。谭启龙正是游击部队中的一员,他在湘赣地区足足待了3年时间,历经了重重磨难。
谭启龙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父亲早早离世,家里的生计全靠母亲一人操持,14岁那年,母亲因为生活琐事与一群混混发生了争执,对方恼羞成怒狠狠揍了母亲一顿,母亲受了伤却没钱看医生,病情越拖越严重 ,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谭启龙一下子失去了所有依靠,被迫自强自立,为了讨生活混口饭吃,他跑去地主家打短工,放过牛也看过林场,受了不少压迫和委屈。
1927年,一支红军部队来到了他的家乡,宣扬共产主义思想,号召广大青年参军闹革命。他积极予以响应,当即报名参加红军开办的讲习班,学习一些基本的红色理论,不久之后,他加入共青团,正式开始从事革命工作。1932年,他奉命前往中央苏区参加工作会议,期间与毛主席相识。
主席问他是哪里人,参加革命之前是干什么的,他如实回答,说自己是湖南人,之前在地主家放牛。主席拊掌大笑,直言放牛的算是雇农,是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是革命的积极分子嘞!此后2年间,他一直在中央苏区工作,参加了好几次反围剿战斗,逐渐由一个“小菜鸟”转变为一名斗争经验丰富的老革命战士。
1934年,红军在作战中失利,被迫向西转移,谭启龙等一众人则被留下来在湘赣鄂边界打游击。当时,革命已然落入了低潮,华南的苏区几乎全部沦陷,敌人集结重兵在闽、赣、湘“清剿”红军残部,谭启龙与同志们的处境极其不妙,不仅要对抗国民党军,还要与饥饿、疾病做斗争,稍有不慎就会牺牲。但这并没有吓倒大家,同志们靠着顽强的意志苦苦坚持着,最终熬到了形势逆转之时,国共再度联手,华南的游击队被收拢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江淮一带作战,谭启龙也奉命前往浙江筹建党委,秘密发展、壮大红色阵营的力量。
解放战争时,他被调到解放军中任职,曾任华野7兵团政委,参加了淮海大战。建国后,他继续在浙江工作,历任省委副书记,省委第一书记。1953年,毛主席南巡,路过浙江的时候,他亲自赶往车站迎接。主席还认得他,握着他的手亲切的叫他“放牛娃”,并且夸他工作干得好,让浙江先一步发展起来了。往后几年间,主席又数次来到浙江视察,每一次谭启龙都亲自作陪,向主席介绍浙地的最新发展状况,耐心回答主席提出的问题,聆听主席的教诲。
动荡时期,谭受到了冲击,一度被限制自由。1967年,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的时候,他未能参加,主席因此很是不满,当众表示谭是无产阶级出身,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没过多久,在主席的关怀下,他摆脱了困境,重回领导岗位,并于1970年劳动节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与主席一起检阅游行队伍。
动荡结束后,党中央本打算安排他退休,但他却表示自己还年轻,还能继续为国家做奉献,因而申请留职分配。党中央在经过认真考虑后,将他安排到青海主政,1979年,他又转任四川省委一把手。1982年,他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时候,主动提出在体制内进行改革,逐步安排老同志退下来,让年轻人上来锻炼,避免出现政治“老龄化”的现象,让人民政权永保活力。
不久之后,他更是以身作则,主动申请离休,转往中顾委挂职,1986年,他正式卸下一切职务,离开北京,前往山东定居,晚年一直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终日与书画为伴,20年,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走完了壮丽的一生,时年90岁。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有了“老人政治”的苗头,省部级以上的高干少有年轻人,人民政权隐隐有走苏联老路的趋势。谭启龙深知再这样下去于国家不利,因而提出进行改革,革除隐患,确保中国始终处于发展的正轨上。他本人则为大家做了一个表率,主动放弃权势与地位,这种急流勇退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