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已是淡出政坛的“圈外人”,为何能扳倒曹爽?

松尘谈历史故事 2025-04-17 17:52:34

高平陵之变,堪称三国末期最为关键的政治事件之一,它彻底扭转了曹魏政权的走向,也为司马氏代魏建晋铺平了道路。

这场政变的核心人物司马懿,在当时已被曹爽排挤出权力核心,看似是政坛上的 “局外人”,却能以雷霆手段扳倒曹爽。

背后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隐忍十年的致命布局....

一、隐忍十年的致命布局

在司马懿称病的那段蛰伏时光里,他的长子司马师秘密进行着一项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计划 —— 训练三千死士。

这些死士,不同于普通的士兵,他们是一群以 "忠义" 为信仰、甘愿为司马氏赴汤蹈火的亡命之徒。

平日里,他们如同隐形人一般,分散于市井之间,或为贩夫走卒,或为工匠杂役,丝毫没有引起曹爽集团的警觉。

死士们的训练极为严苛,不仅有高强度的武艺训练,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精神洗脑,让他们将对司马氏的忠诚刻入骨髓。

他们等待着那个被唤醒的时刻,而这个时刻终于在高平陵之变时来临。

政变当日,一声令下,三千死士瞬间从洛阳的各个角落集结而出,如同神兵天降。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便是突袭武库。

武库,作为国家存放军械的战略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要控制了武库,就能获取大量的武器装备,为后续的行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死士们凭借着悍不畏死的精神和出色的战斗能力,迅速突破了武库的防御,成功占领了这里。

紧接着,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司马门。

司马门是皇宫的重要门户,也是皇城内外联系的关键节点。

控制了司马门,就等于切断了皇城内外的联系,让曹爽集团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面对守卫司马门的禁军,死士们毫无惧色,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最终,他们成功夺取了司马门,为司马懿控制洛阳城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除了三千死士这张王牌,司马懿还将目光瞄准了曹魏的禁军系统。

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师担任中护军一职,这个官职看似不起眼,却掌握着禁军武官的选举权。

司马师利用这一职权,开始了一场悄无声息的渗透战。

他在选拔禁军武官时,表面上遵循着公正的原则,以功劳和能力为标准,但实际上却暗中安插了许多自己的亲信。

这些亲信进入禁军后,逐渐在禁军中形成了一股司马氏的势力。

他们彼此呼应,互相支持,虽然人数可能并不占优势,但却掌握了禁军的关键岗位和重要权力。

曹爽也并非毫无察觉,为了削弱司马氏在禁军中的影响力,他采取了拆分禁军编制的措施,试图打乱司马氏的布局。

然而,他的这一举措为时已晚。

司马氏在禁军中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即便禁军编制被拆分,那些司马氏的亲信依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他们巧妙地应对着曹爽的改革,继续为司马氏掌控禁军而努力。

二、曹爽集团的三大致命弱点

曹爽在掌握朝政大权后,一系列操作堪称 “自毁长城”,将自己置于了政治孤立的绝境。

他先是对曹魏老臣蒋济下手,蒋济作为四朝元老,在朝中威望极高,曾为曹魏政权的稳固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曹爽为了独揽大权,将蒋济明升暗降,升为太尉,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剥夺了他的实际兵权,将其排挤出了权力核心。

紧接着,曹爽又做出了一个更为愚蠢的决定 —— 幽禁郭太后。

郭太后作为魏明帝曹睿的遗孀,在曹魏政权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她是皇室正统的象征,也是制衡权臣的重要力量。

曹爽为了进一步控制皇帝曹芳,消除潜在的政治威胁,将郭太后软禁于永宁宫。

这一行为引发了轩然大波,满朝非议,皇帝曹芳甚至为此流泪。

在对外政策上,曹爽也一错再错。

他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不顾国内实际情况,频繁发动北伐。

然而,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及他的野心,北伐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反而损兵折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国内百姓怨声载道,军队士气低落。

这一系列的失败让曹爽在朝中的威望急剧下降,也让他失去了军方的支持。

在当时,郡级行政区是地方豪强势力的重要根基,他们在郡内拥有大量的土地、人口和财富,通过各种手段掌控着地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曹爽的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这本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政策,但他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激进,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反应,也没有制定完善的配套措施。

这使得地方豪强们感到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他们纷纷联合起来,反对曹爽的改革,将整个士族阶层推向了对立面。

在高平陵之变爆发后,曹爽对局势的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这种战略误判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

他天真地将司马懿发动的政变仅仅视为一次普通的权力斗争,认为司马懿只是想夺回部分权力,并不会对他赶尽杀绝。

但司马懿作为一个历经三朝的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的野心绝不仅仅是夺回部分权力,而是要彻底掌控曹魏政权,为司马氏代魏建晋铺平道路。

面对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曹爽的表现堪称 “决策瘫痪”,完全丧失了应对危机的能力。

大司农桓范在得知政变消息后,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洛阳,来到曹爽身边。

他向曹爽提出了一个极具可行性的建议 ——“奉天子以令诸侯”,让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前往许昌,以许昌为根据地,召集天下兵马勤王,讨伐司马懿。

许昌是曹魏的重要军事据点,储备了大量的粮草和武器装备,而且这里远离司马懿控制的洛阳,便于曹爽组织力量进行反击。

如果曹爽采纳了桓范的建议,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那么他就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司马懿的政变将师出无名,很可能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然而,曹爽却在这个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他既不敢冒险对抗司马懿,又心存幻想,希望能通过妥协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做一个 “富家翁”。

在心理战方面,曹爽也彻底败下阵来。

司马懿在发动政变后,一方面派兵控制了洛阳城的各个关键据点,另一方面又派人给曹爽送信,指着洛水发誓,承诺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就不会伤害他和他的家人,还会让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曹爽竟然天真地相信了司马懿的话,他被司马懿的表面承诺所迷惑,没有看到司马懿的真实意图。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曹爽最终放弃了反抗,选择了向司马懿投降。

他以为这样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司马懿根本不会放过他。

不久之后,司马懿就以谋反罪将曹爽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诛灭三族,曹爽的家族从此彻底覆灭。

三、关键人物的蝴蝶效应

高平陵之变中,郭太后成为了司马懿手中一张至关重要的政治王牌。

曹爽专政期间,为了进一步掌控朝政,将郭太后幽禁于永宁宫。

这一行为不仅引发了郭太后的强烈不满,也为司马懿提供了可乘之机。

司马懿在发动政变的第一时间,便率兵进入永宁宫,向郭太后陈说曹爽的种种罪行,包括专权跋扈、结党营私、败坏朝纲等,成功激起了郭太后对曹爽的愤怒。

而郭太后也深知,曹爽的倒行逆施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曹魏政权的稳定,自己被幽禁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了摆脱曹爽的控制,恢复自己的政治地位,郭太后决定与司马懿合作,支持他发动政变。

在郭太后的支持下,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令,宣布曹爽的种种罪行,并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职。

这一诏令的发布,让司马懿的政变行动披上了一层 “合法” 的外衣,占据了法理的高地。

曹爽在得知郭太后支持司马懿后,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绝望之中。

他原本以为自己掌控着朝政大权,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足以应对任何挑战。

然而,郭太后的这一态度转变,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郭太后作为魏明帝曹睿的皇后,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她的支持与否,往往能够决定一场政治斗争的胜负。

曹爽深知,如果继续抵抗,就将被视为违抗太后诏令的逆臣,不仅自己将身败名裂,还会连累整个家族。

蒋济,这位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的曹魏老臣,在高平陵之变中扮演了一个极其关键的角色,他的行动堪称是压垮曹爽的 “临门一脚”。

蒋济早年便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曹爽专政后,蒋济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曹爽为了独揽大权,对朝中老臣进行了大肆排挤,蒋济也未能幸免。

他先是被曹爽明升暗降,剥夺了实际兵权,随后又在一系列政策上与曹爽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他逐渐对曹爽集团失去了信任,开始暗中与司马懿联合,等待时机推翻曹爽的统治。

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和人脉,为司马懿出谋划策,积极奔走。

他亲自参与了政变的策划和实施,与司马懿一起控制了洛阳城的各个关键据点,确保了政变的顺利进行。

在曹爽犹豫不决,不知是战是降之时,蒋济亲自写信给曹爽,劝他投降。

在信中,蒋济言辞恳切地表示,司马懿发动政变只是为了夺回权力,并不会伤害曹爽及其家人,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就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曹爽对蒋济的为人和威望深信不疑,他认为蒋济作为三朝元老,不会欺骗自己。

在蒋济的劝说下,曹爽最终放弃了抵抗,选择了投降。

蒋济的背书,让司马懿的政变行动披上了一层 “清君侧” 的正义外衣。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清君侧” 是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往往被用来为政变或叛乱寻找借口。

蒋济作为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他的支持让司马懿的行动看起来更加正义和合理。

许多原本对司马懿的政变持观望态度的大臣,在看到蒋济的态度后,纷纷选择了支持司马懿。

他们认为,既然蒋济都支持司马懿,那么司马懿的行动一定是为了维护曹魏政权的稳定,是正义之举。

因此,蒋济的参与和背书,不仅瓦解了曹氏集团的心理防线,还为司马懿赢得了更多的政治支持,让他在政变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地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