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更有文化更具美感
■程 伟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最具全民性且民俗文化味最浓厚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自2024年成为“非遗”后,其全球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在春节的众多文化元素中,春联无疑是与春节结合最为紧密的部分之一。

2024年12月28日,2025年中国书协“万福迎春”公益示范活动:走进赣闽粤三省四地活动举行。(图片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
在强调“文化进万家”的当下,各级各类书法组织纷纷在节前举办为民义写春联、送“福”活动,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值得大力倡导与支持。作为其中的积极参与者,我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活动所带来的温暖与欢乐。它不仅为百姓送去新春的祝福,更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许多根本不懂书法、不会写字的人,或者一些“山寨”的书画组织也参与其中。他们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也许是为了扩大“山寨”组织的影响力,也许是为了让组织中的所谓“书法家”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力。但无论如何,结果却是“丑书”“江湖体”堂而皇之地贴上了居民家的大门,更有甚者,上下联不对、内容低俗,以及错字、别字充斥街头巷尾,“青松”成了“青鬆”,“千里”成了“千裏”,“遠征”成了“遠徵”,“發財”成了“髮財”等。这些劣质春联的大量出现,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江苏某银行春联中“九霄”错成“九宵”。图源网络

某春联作品中“临”字写错。图源网络
首先,它严重影响了春联这一传统文化美的呈现。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文字的书写、对仗的工整、寓意的吉祥,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然而,那些歪歪扭扭、毫无章法的“丑书”和“江湖体”,让春联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端庄与典雅,无法展现出书法艺术的魅力。

其次,劣质春联造成了视觉污染。春节期间,大街小巷本应是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而那些错别字连篇、书写粗俗的春联,却如同一颗颗“老鼠屎”,破坏了整体的美感。人们在欣赏春联时,不仅无法感受到文化的韵味,反而会感到不适和反感。

最重要的是,这些劣质春联还影响了普通群众对美的辨别,混淆了美丑界限。对于大多数群众来说,他们可能并不具备专业的书法知识和审美能力,在面对这些劣质春联时,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或者是正常的书法表现。长此以往,会导致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降低,以及对文字识别的错误,对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失去欣赏和鉴别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如文旅部门、教育部门、文联、书协等组织对义写春联、送“福”的组织、个人进行资质认定。通过严格的审核和筛选,确保参与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具备一定的书法水平、文化素养和文字能力,能够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有内涵的春联作品。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强对群众的审美引领。通过举办书法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让他们能够分辨出真正的书法艺术和劣质的书写作品。

此外,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书法(写字)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书法这一古老而伟大的艺术形式。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让传统文化在商业化和功利化的浪潮中迷失方向。让传统更有文化、更具美感,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只有我们共同守护和传承,才能让春联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春节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让传统更有文化、更具美感,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我们期待着来年的春节,每一副春联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家庭都能在春联的祝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