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二毛
编辑 | 子木
陈思诚这几年在电影市场的表现是越来越令人匪夷所思。
从《唐人街探案1》的惊艳亮相到《唐人街探案3》的庸俗至极,监制的《误杀》表现平平,再到《外太空的莫扎特》更是叫人大跌眼镜。
想当初预告放出,多少人本着陈思诚、黄渤、荣梓杉这豪华阵容去看?
然而坐进电影院才知煎熬,有网友形容,“这下李成儒老师的三字成语都能用上了,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在豆瓣,目前2.6万人打出4.8分,上映6天,票房也才刚过一个亿,比上月上映的朱一龙出演的《人生大事》差出十几倍。
看过电影之后,也才懂得“市场自有公道”,烂片在这片国土就是斩获不了好成绩好口碑。
《外太空的莫扎特》看起来是个十分热闹的大家族,范伟饰演爷爷,黄渤饰演爸爸,荣梓杉饰演孩子,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算是咱中国人最喜欢的家庭叙事,但为啥这部戏就行不通呢?
是因为,陈思诚犯了一个大错——即以为“老中青都给你带到,我就能吸引全部的观众。”
其中,荣梓杉饰演初中生小天就挺不带感的。
据了解,电影在2020年开机时,荣梓杉身高就已经有一米八几,但他的脸又很显小,这就导致观众观影时的感受是割裂的。
一方面要应付他比黄渤还要高出一个头的不适感,一方面又要不断提醒自己“一米八的孩子其实还只是个没多少文化的初中生。”
剧本将故事的核心主角任小天设定为初中生也挺奇怪,是因为这个故事整体略显低幼、达不到初中生应有的配置。
《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一部奇幻喜剧,然而荣梓杉这个初中生的设定,极大地削弱了这个设置。
用初中生不如用小学生,是因为小孩天然带有探索宇宙世界的好奇心,观众是靠主要角色代入故事的,主角不合适导致观众无法进入故事,这是电影的最大失败。
举个例子。
电影中许多情节是低幼的,比如小天在课堂上看着彩云傻笑,第一次见到莫扎特后的尖叫……
看电影时,看到14岁高高个子的荣梓杉做这些动作,心里是别扭的,想着:要是可爱的小男孩做这些,一定更贴合他的年纪也更贴合剧情设置,令观众动情。
说白了,任小天这个角色明显更适合10岁以下的小男孩出演,找发育相对成熟的荣梓杉来演,角色不对,直接破坏了电影的调性。
其实黄渤饰演的父亲也有些出离。
我就没见过谁的爸爸是黄渤这样,整天自己正事没有干啥不行一回家就逮着孩子死教育,有这样啰里吧嗦又不正经的父亲,任小天能好好听话学习才怪。
人物身份的设定走样也是很大的问题。虽说是一部儿童科幻片,但也不能不讲究人设吧。
但黄渤饰演的任大望,电影里的设定是一个卖保险的,但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个买保险的,家里买得起钢琴,住得起学区房,请得起名师,顿顿吃小龙虾了?
故事低幼,人物悬浮,电影开始后真是每一分钟都如坐针毡,不禁怀疑:这是外太空的陈思诚和外太空的黄渤吧?
倒不是不相信他们能把好好的电影拍这么烂,只是觉得:疫情之下的电影行业本就惨淡,无能者就不要再给市场和观众添堵了吧,就问一句:你们还想不想电影活着!想就认真一点!
其实,黄渤的人设真的可惜了,走心一点,黄渤演一个穷困的、自己小时候受穷所以没本事卖保险勉强活着。
做了父亲以后才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吃糠咽菜也要把儿子供养出来,培养出一个真正的“小镇做题家”出来。
这得感动多少人呀,毕竟现下内娱没啥热点,网络上最火最阵痛的也就是“小镇做题家”。
或者就干脆做出一个有钱人的困境来,让有钱人共鸣,也让底层人惊喜:哎呦,有钱人原来过得也不痛快,还有这烦恼呢?
这样的设置也很可行。
但目前就四不像,没有描述出底层的痛点,也没有讲清楚中产的困境,所以这跟我到底有啥关系我为啥一定要看?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儿童奇幻片。
听说朋友带着5岁的女儿去看了以后,女儿哭得稀里哗啦。
但是这么大阵仗、这么好的演员、制作,最后就搞出一个给5岁孩子看的儿童片,尤其是多数观众都是冲着黄渤和陈思诚去的,以为这是可以看的成人童话,挂羊头卖狗肉,这不是店大欺客吗!?
还有,时长也太长了,136分钟,要是有故事有内容,这点时间随便看看也就过去了。问题你“文不对题”啊:
冲着科幻进去的,结果只是奇幻;冲着好笑进去的,结果只是低幼;冲着黄渤进去的,结果黄渤傻乎乎……
咱就是说,陈思诚下次码盘子能不能别“既要又要”,又想科幻又想搞笑又想感人,电影的种类就那么多你咋不一次性全沾上呢。
但电影的主题是不错的:孩子有自己的追求,家长不该用自己的喜好去强迫孩子学钢琴。
虽然学钢琴真的很好很贵族,但如果孩子心里真正喜欢的只是浩瀚星空,那还是让孩子选星空吧,毕竟星空一样很美很感人。
给孩子看的电影,不是给成年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