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给我们治水湿大法——“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

点点健见 2025-04-09 13:38:42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是中医治疗水湿病(如水肿、痰饮等)的重要治疗法则,强调通过这三种途径祛除体内壅滞的水湿邪气。

一、具体含义

1、开鬼门——发汗法

“鬼门” 即汗毛孔,也称为玄府。“开鬼门” 就是通过宣发肺气,使汗从皮肤而出,以达到发汗的目的。肺气通于皮毛,外邪侵袭人体,肺气失宣,可导致汗孔闭塞,水液代谢失常,聚而为肿。开鬼门可使在表之水湿通过汗液排出体外,同时也能起到宣肺解表、疏散外邪的作用,适用于水肿兼见表证者,如风水相搏证(急性肾炎)。代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麻黄加术汤等。

2、洁净府——利小便法

“净府” 指膀胱。“洁净府” 即利小便,通过通利膀胱,使体内多余的水液从小便排出。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若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聚,可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症。洁净府能促进水液代谢,使水邪有出路,从而减轻水肿。临床根据病情不同,可采用清热利水、温阳利水等方法,代表方剂如五苓散、八正散、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等。

3、去菀陈莝——祛瘀通络法

“菀” 有郁结、积滞之意;“陈” 即日久、陈旧;“莝” 原意为铡除杂草,在此可引申为去除日久积滞于体内的糟粕物质。去菀陈莝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攻逐水饮、通利二便等方法,祛除体内瘀积的水液、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适用于水肿病久,水液停聚,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痰湿等兼夹证的情况。例如,对于水饮停聚,可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攻逐水饮;对于瘀血阻滞,可选用桃红四物汤等活血化瘀。

二、临床应用与辨证要点

1、整体观与辨证施治

这三种治法常常相互配合使用,以达到治疗水肿及相关病症的目的,如先发汗宣肺(开鬼门),再利小便(洁净府),辅以活血化瘀(去菀陈莝),也体现“提壶揭盖”理论。例如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时,“开鬼门” 可宣肺肃肺、通调上源,“洁净府” 可温通阳气、化气利水,“去菀陈莝” 可活血化瘀、利水并行,三法并举,以速去水瘀之邪。

2、现代应用

【内科疾病】: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等水肿病,常综合运用三法调节水液代谢。

【皮肤科】:湿疹、荨麻疹等与湿邪相关疾病,可通过发汗祛湿、凉血解毒治疗。

【肿瘤】:针对癌性腹水,结合逐水药(如甘遂)和活血化瘀药(如丹参)。

3、注意事项

发汗需防过汗伤阳,利小便忌过度耗津,祛瘀需兼顾扶正。顽固性水肿多属本虚标实,需攻补兼施,如《汤液醪醴论》所言“精以时服,五阳已布”。《内经》还强调“五脏阳以竭”时需温补阳气,如肾病水肿多配伍附子、桂枝等。

三、总结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体现了中医“因势利导”的治则,通过调节肺、脾、肾三脏功能,疏通水液代谢通路。其核心在于恢复阴阳平衡,临床应用需结合具体证型灵活化裁,兼顾祛邪与扶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继承此法,提出“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并创制越婢汤、防己茯苓汤等经典方剂,进一步完善了水湿病的治疗体系。这一法则至今仍是中医治疗水肿及相关疾病的纲领性指导。以上有关方药的应用,仅供学习和参考,非医者勿试药。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