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女科学家颜宁在社交平台罕见发出千字感叹,分享自己参加“博士生免推面试”时,问询同学们的一个问题。
可惜最后参加面试的20多名精英高材生,给出的答案都没能让颜宁“眼前一亮”,从而,“学术工兵”一词引发网友热议。
不少网友都从颜宁的字里行间发现,当下高材生们似乎忽略了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初心,除了按照应试学习套路外,心里面不敢有自己的梦想。
做科研也是如此,课题资料和线索也只会从文献里面去查找,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处处都被限制,这是非常不妥的。
颜宁直指:从文献里面找到的科学问题,多数都不是真正原创,建议学生不要总是按着套路往下走,多走向社会、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探究观察,有时就会发现,突破限制得来的问题答案会比教科书里面的内容更加精彩。
当所有人都热衷于寻找问题确定的答案时,思维的开发就受到了限制,带来的影响就会导致很多人失去少年时那样浓厚的好奇心。
在科技发展的高速时代,如果不能做到创新,那么科研成果就不会有较大突破,只会始终都被人牵着鼻子走,拉开差距。
以下为颜宁发表的全文,如下图所示:
有网友看完过后就说:我做了博士后才真正的“敢”去想颜老师提到的这个问题,因为本科阶段学校训练的大多还是通识教育,缺乏系统逻辑思维训练;
而研究生时期,指导老师又会在专业研究里面“塞”太多的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常常困扰着研究生并削弱他们对科研的兴趣,以至于说到最后有不少研究生放弃走上科研之路,遗憾的同时又深表无力。
看到这总算让人明白了:学而不精,或许就很贴合当下的教育主流。
因此,有网友建议在高中阶段就该给学生们开设一门专业规划课作为学习的主要专业。
在被颜宁问到“是否有大梦想”问题时,这些学富五车的高材生们都没能回答的上来,足以见得这个问题的确很现实,而又引人深思!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追求梦想的前提是要先解决生存问题,即使一名再有才华的名校大学生,如果长期饱受生活带来的困扰,那么他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当中,拼尽全力。
在这般影响下,科学创新就成为了空谈,追求梦想也被搁置。
只有当生活问题被解决后,才能让我们广大学子更专注于学问中,让科研成果遍地开花。
所以就有网友建议说:“何不妨在问题的前面再加一句话,当你拥有了一套可安身立命的住所和年薪百万的收入时……”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多虑了,能够成为国家级实验室的负责人,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那么生活也就基本无虑。
作为人才会享受到不少优厚补贴。
在我看来,颜宁是想告诉我们的高校学子们,不要因为读书而读书,也不要沦落从名校毕业,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丧失目标和目的性的学习是很可悲的,既然选择了科研,那就要脚踏实地为梦想而奋斗,凭借自身优秀才能研发新的科研成果,从而造福社会。
有一个细节就非常耐人寻味,“这些同学的课业成绩都很高,有些同学发过不止一篇学术论文,可问到细节却又讲不清楚……”
这就是典型的为了发表学术论文而做学术研究,细节都讲不清楚,在这其中可能还掺有水分。
要是培养科研人才都是以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考核标准,那就太过于绝对了。
这些参加博士生免推面试的高材生们,没从根本上思考过自己要去解决什么问题,在发展没有目标的情况下,自然也就很难有成就,这才是颜宁老师最为忧虑的!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