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与宋希濂吃饭,席间回答了对方三个问题,宋惊叹:毛主席高明

朕的刀呢 2025-02-25 09:10:21

1960年4月的一天,陈赓约请宋希濂、杜聿明等6名黄埔同学到四川饭店吃饭。

彼时正值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但陈赓作为东道主,还是力所能及地照顾到诸位同学,席间相谈甚欢,陈赓也说出“我们又走到一起”的感慨。

大家虽是多年同学,但毕竟曾经的经历在那,席间对于各种话题也是不敢直来直去。

就在席间差点冷场的时候,宋希濂突然问了陈赓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过于直白,以至于杜聿明等一时间不知道作何反应,陈赓也是思索后才作出答复。

宋希濂听后惊叹:“毛主席英明。”

是什么问题?又怎么会关乎毛主席?而陈赓与宋希濂这两位又是如何从同窗变成敌人,又变成挚友的?

同窗数载、陈赓为宋希濂对革命的探索

1923年初冬的一天,陈赓坐在长沙育才中学的考场中准备考试。

在他身边,身材略矮的是宋希濂,两人此时已经是同窗好友。

说来也巧,两人初次见面是在这一年夏天,那时候陈赓正准备前往长沙,在路上见到了担着30斤重行李的宋希濂。

这是宋希濂的母亲为宋希濂准备的行李。

宋希濂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读书人,在父亲影响下宋希濂也颇有学识,但身体方面就不如已经参过军的陈赓了。

陈赓见宋希濂担着行李,于是主动上前问道:

“你去哪里?”

宋希濂回道:

“长沙,你呢?”

陈赓一听跟自己同程,于是主动攀谈起来。

这才知道宋希濂小自己三岁,也是准备去参加孙中山先生派人前来招生的考试。

于是陈赓主动上前帮宋希濂担行李,还说:

“我大你3岁,你一看就不像挑过远路担子的,莫客气。”

就这样,两人一言一语,很快来到报考处。

这才有了两人同上考场的时期,之后两人也顺利被录取,准备前往广州。

当局让他们自己组成团体前往广州,陈赓与宋希濂连同其余20多人组成团体,因陈赓年长几岁,又善于交际,于是成为领队负责车票、住宿等事情。

宋希濂则在一旁协助。

时间一晃就来到广州,两人多方打听下知道国民党一大召开,也得知了黄埔军校即将建立的事情,都在为进入黄埔军校做准备。

两人同时报了名,又同时参加考试,在2000多考生的竞争中,两人再次顺利被录取。

黄埔军校的事情对宋希濂来说是很大的改变,他看到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学校除了学习,很多时候就是参加各方举办的讲座,宋希濂也是在各种演讲中看到了党代表廖仲恺和校长蒋介石。

这两人对宋希濂的影响很大,在当时仅次于孙中山。

与宋希濂不同,陈赓在1921年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心中有不同的信仰。

他曾与宋希濂谈论信仰的问题,宋希濂的回答让陈赓感到疑惑: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中国革命的希望,就说廖党代表和蒋校长,两人一文一武,是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确实是革命胜利的希望。”

而陈赓却提出了要采取俄国革命的经验,建设一个革命的党,而非看重个人。

宋希濂并没有提出异议,只是有些东西是自一开始就注定的,宋希濂过于看重个人的缺点在见到周恩来时同样出现。

宋希濂入党、与周恩来的会面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建的学校,自然有国共两党的人员。

但因为一方信仰的是三民主义,另一方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双方也分成两大阵线。

这种争论在孙中山先生的带领下一开始得到妥善解决,然而学生之间依旧爆发不少争论。

陈赓自1921年接触马克思主义,在1922年就在育才中学的进步教师熊亨瀚的介绍下入党,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很坚定。

他在两大阵线的对垒中始终站在最前列,同时还与意气相投的几个同学组建血花剧社,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幕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话剧。

宋希濂与他相识日子也算长,又始终把陈赓当大哥,因此虽然表面上是中立,但实际上是偏向于共产党的,因此也参加了许多共产党为主的活动。

而真正让宋希濂入党,还是因为周恩来的演讲。

那是在1924年8月,作为政治部副主任(后为主任)的周恩来在大花厅讲起了世界局势和国家面临的问题等。

他的演讲观点鲜明,分析透彻,台下挤满了黄埔军校的学生,周恩来出色的外貌条件加上出色的演讲技巧,让在场学员都很佩服。

宋希濂赶到时已经很晚,他经常听陈赓谈及周恩来的各种好,因此想上前把周恩来看个仔细。

正在这时陈赓拉住他说:

“怎么样?周副主任也是栋梁之材吧?”

宋希濂看着台上的周恩来不断点头:

“当然,而且是年轻的栋梁之材。”

当时的周恩来从年纪上看并不比宋希濂等人大多少,但已经是我党的领袖人物,是黄埔军校专门请来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自然深深折服宋希濂。

如此,陈赓在之后又专门与宋希濂展开谈话,并问到了宋希濂是否想要入党。

宋希濂想到周恩来的英姿,又看到陈赓这样的优秀人才,因此点头道:

“我当然愿意,共产党有陈独秀、瞿秋白这样的领袖人物,又有周副主任这样的栋梁之材,我宋希濂何乐而不为?”

陈赓听到这话隐隐有些别扭,他回答:

“共产党是革命组织,要本着革命宗旨和目标而进入,而不是单单看有没有自己佩服的人。”

宋希濂没有与陈赓争辩,还是表示同意陈赓的观点。

如此,宋希濂在陈赓的介绍下入了党,两人的关系从同乡、同窗发展到革命同志。

在陈赓的介绍下,宋希濂也与周恩来有了一次会面。

那是在陈炯明叛变事情之后,当时已经隐隐有国共不和的情况发生,周恩来希望让宋希濂坚定自己的信仰。

宋希濂见到周恩来当场敬了个礼,而周恩来也对宋希濂进行了勉励。

但没想到的是,宋希濂还是在之后选择了另一条路,也因此踏上与陈赓不同的人生。

分道扬镳、宋希濂追随蒋介石

那是发生在“中山舰事件”之后。

当时,蒋介石想要独揽大权,于是策划中山舰事件,并打算逐步剔除队伍中的共产党份子。

彼时宋希濂徘徊于十字路口,他初入共产党,对一切都感到迷茫,于是给陈赓写信:

“云雾重迭,风向不辨,不知如何是好。”

陈赓知道宋希濂的信仰还是动摇了,可还不等他回信,宋希濂又被派到广州石牌,担任新编二十一师第三团第一营营长,这是国民党清一色的军队,也意味着宋希濂在这支队伍中没有了同志。

当时蒋介石要求军官要进行跨党调查,实际上就是确定各自的身份,因为这支队伍是清一色队伍,宋希濂也因此逃过调查。

但因为宋希濂不知道如何与我党取得联系,以至于长时间没有与我党交流,已经成为名义上的脱党者。

陈赓这时候也终于与宋希濂取得联系,他想挽回自己这位同窗同志,于是邀请宋希濂在越秀茶楼见面,互相谈谈思想问题。

当时蒋介石对共产党的镇压力度很大,宋希濂深知自己的职位都是因为蒋介石对自己这位黄埔学生的疼爱,因此并不是很乐意,但陈赓是多年好友,他还是去了。

见面之后,陈赓找到机会就郑重地问:

“你为什么几个月不和组织联系?你的部队做了跨党登记没有?”

宋希濂没想到陈赓这么直接,沉默片刻后才解释:

“我所在的部队只有我自己是党员,还用得着自找麻烦去登记吗?”

陈赓听到这话感到非常气愤,他知道宋希濂终究还是动摇了,可想到周恩来对他的嘱托,他还是沉下心劝慰。

宋希濂只是点头,良久他郑重承诺:

“我认为,当今中国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革命党派,我打算不再跨党了,但我可以保证我不会做有损于国共合作的事情。”

见宋希濂把话挑明,陈赓知道说再多也是无济于事。但他还是告诉宋希濂能够冷静下来再想想。

回去的路上,宋希濂还想写信跟陈赓探讨,但很快调令来到,宋希濂跟随二十一师参与攻占浙江桐庐的战役,在战斗中受了伤,之后就到苏州当地的医院住院治疗。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我党许多同志相继被捕,宋希濂也担心自己的命运。

他想到自己已经脱离共产党,至少命是能保下的,只是前程······

想到这里,他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询问自己的去向,之后一直在焦急等待。

在此期间,陈赓得知了他受伤,写信让他去汉口养伤,宋希濂还是决定再等等蒋介石的回信。

果然,几天之后蒋介石回信“病愈速来南京见我”。

如此,宋希濂彻底倒向蒋介石。

关照陈赓、宋希濂成俘虏

1931年,陈赓在上海工作时,因叛变不幸被捕。

蒋介石得知后立刻安排人把陈赓押到南京企图劝降陈赓。

陈赓被捕一事很快引起各界响应。

他很早就参加革命,又在黄埔时期就是“黄埔三杰”之一,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还是与孙中山、宋庆龄相识,更是在东征时救过蒋介石的命。

这些情谊让很多人都想保住陈赓的命,蒋介石也不愿杀他,甚至提出陈赓来到国民党任职就是将军的条件。

但陈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坚定的,他拒绝了蒋介石的诱降,甚至痛斥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一下子让蒋介石面红耳赤。

宋希濂得知后心中焦急不已,他想救陈赓,但又担心蒋介石会怪罪自己,思虑再三,他还是与黄埔军校的校友联名“逼宫”,希望蒋介石能够释放陈赓。

蒋介石此时面临来自宋庆龄的压力,又有诸多黄埔军校学生的担保,因此只能将陈赓释放出来,改为软禁在客房,待遇上也按照军官给餐。

宋希濂这时候才有机会来看望陈赓,他半开玩笑地说:

“你可别跑哟!我和好多同学都是拿命担保你的,你跑了我可吃不下这个罪名。”

两人又聊了许久,宋希濂也有劝降的话,但一出口陈赓就想送客,无奈之下只能提一些生活方面的事情。

宋希濂知道陈赓不会改变自己的信仰,这一点蒋介石也知道,但蒋介石不愿主动释放陈赓,这会让外界的人看到他对于共产党的仁慈。

这件事于是又来到宋希濂的头上。

宋希濂也并没有做什么,因当时周恩来已经在策划营救陈赓,再加上宋庆龄的帮助,很快机会就出现,陈赓就这样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救出监狱。

时间很快过去,到了西安事变解决之后。

此时的宋希濂已经是西安警备司令,陈赓带着周恩来的指示前来与宋希濂这位老同学叙旧。

席间陈赓谈及自己曾经在东征时救下蒋介石,在蒋介石企图举枪自杀时是陈赓拦了下来,在敌人包围前又是陈赓背上丢了魂的蒋介石跑出包围圈。

之后,陈赓又说起自己被抓的事情,言语中对蒋介石颇为微词,也表达了自己对信仰的坚持。

宋希濂作为多年好友自然明白。

但此时两人已经走在不同的路上,尽管此时国共已经开展第二次合作,但两人都明白和平只是暂时的,两人终究会回归敌人。

时间过去12年,这时候已经是国民党全线溃败的时刻,宋希濂率领的部队也即将面临被包围的情况。

很快,宋希濂就被俘虏了。

从国民党将领到阶下囚,宋希濂想到共产党为何能成功,他想问陈赓,但又想到陈赓此时已经是解放军兵团长官,自己只是阶下囚。

他被关押在重庆石磁口白公馆。

一直到一天,他见到了陈赓。

宋希濂的三个问题

那是在1950年春,陈赓特地来监狱探望宋希濂。

一见面陈赓就说:

“看到你身体安好,我就放心哩。”

宋希濂知道陈赓是专门来探望自己,毫无半点高官的架子,一下子就知道陈赓还是那个陈赓,一时间百感交集。

在陈赓的劝慰之下,宋希濂终于拨开萦绕在心头上的密云,对生活重新有了念想。

他与杜聿明等都在看书学习毛泽东思想,还在抗美援朝时,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写了很多关于美军作战的习惯、战术、作风等。

1959年年底,宋希濂得到国家特赦,终于从监狱中走了出来,并得到了国家的妥善安排。

他心中有着疑问,又担心影响陈赓,因此并没有主动与陈赓联系。

一直到1960年春,在周恩来的安排下陈赓组织了这场宴会。

陈赓一一询问众人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帮助,又谈及如果孙中山先生不早逝,是否国共内战就可以避免。

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宋希濂欲言又止,一直到席间他才说:

“我有三个问题,希望你能给我解答。”

说着,他就提出自己的问题:

一是熊绶春是不是你的人,他到底是怎么死的?二是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抗美援朝胜利?三是都说毛主席思想厉害,那么精髓到底是什么?

陈赓听到这些,知道宋希濂还是有些担忧自己的前途,沉思片刻,陈赓开始回答。

“首先熊绶春,他的确准备起义,在那之前我还托人送去一封信,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胡琏这位国民党大将的到来打乱了安排。熊绶春也错过起义时机,最终被解放军的炮弹炸死。”

“志愿军能取得胜利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我军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毛主席指挥下保家卫国的气魄。而且你们也写了许多关于美军作战的习惯和作风等,周总理就说你们也是大功臣。”

“毛主席思想精髓,我的看法是每一点都是精髓,我想你们看过毛主席的文章,每个时期的文章都蕴含着毛主席的思想,我们就是靠这些作为指导思想的。”

陈赓的话让宋希濂感慨不已,尤其是关于毛主席思想精髓的回答,他回答道:

“我读过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毛主席确实高明!”

宋希濂的话让在场众人频频点头,他们作为将领当然知道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在当时意义多大,可以说影响了整场抗日战争。

宋希濂从陈赓这里得到回答,对自己接下来的生活也有了信心。

在那之后,他又参加了周恩来亲自主持的宴席,宴后与陈赓合照了一张。

1961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不幸逝世,宋希濂得知后悲痛欲绝,他饱含热泪到中山堂送别这位挚友。

1985年,陈赓夫人傅涯赴美探亲,已经定居在美国的宋希濂得知后与蔡文治、李默庵等盛情款待这位挚友的夫人。

宋希濂还向傅涯表达了自己对于陈赓的思念,还拿出钱希望傅涯代为买花吊唁八宝山亡友的英灵。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