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国外“偷”回一根藤,救了几亿国人,如今这种食物人人爱吃

朕的刀呢 2025-04-10 10:57:04
前言

古代为什么人口不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当时百姓们每天都要为吃饭担忧,此时才真的是靠天吃饭。

若是遇到天灾,那百姓们所要面临的就是吃不上饭的困境,并且最开始中国也没有这么多可以吃的食物,就连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红薯也是在明朝的时候才来到中国。

说起红薯来到中国,这中间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它是大明一个名叫陈振龙的人“偷”回来的,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偷,造福了当时几亿百姓,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依旧为后世津津乐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一、商机

故事的开始还要先从故事的主人公陈振龙说起,陈振龙出身在明朝末年,虽说他不是官宦世家出身,不过陈家经过几代的经营,家庭条件很好。遗憾的就是整个陈家都没有一位读书人,是以陈家的长辈就将这一希望放在了陈振龙的身上。

陈父殷切地希望陈振龙能够考取功名,能够出人头地,在封建王朝中百姓们心中能够实现阶级跨越的只有步入官场。家境优渥的陈振龙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到了教育。当地能够接受教育的人也不多,所以大家都对陈振龙给予厚望,希望他能够为家乡争光。

正值壮年的陈振龙心中当然也是有一个伟大志向的,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他并没有考中,虽说没有考中,陈振龙也并没有气馁,而是果断地选择回去复习一年,或许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是在众人心中陈振龙的能力很是出众。

但是在考场上他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学子,在后面的这两次考试他依旧是落榜,但他从未放弃过考取功名,这不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在他二十岁那一天他终于成功地考中了秀才,考中了秀才的陈振龙家人和乡亲们都为他感到高兴。

但是他自己却没有这样的想法,甚至对一直以来自己所规划的未来路线产生了怀疑的心理。要是想要改变家中的状况,想要实现自己人生的抱负,这是不够的。很有可能苦读半辈子都只是一个芝麻小官。

在经过彻夜思考后陈振龙作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不考了,可以想象他的这一想法给整个陈家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士农工商无论什么时候读书人都是人上人。并且在决定不参加科举考试后,陈振龙还选择了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

此时很多的通商口岸都运作了起来,很多农民为了能够挣大钱都选择了这一条路,但是这些农民都是没有文化的人,这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但凡要是有一线希望的,谁愿意去经商啊?

陈振龙就是其中让人看不懂的,他竟然要放弃自己秀才的身份去经商。最终他的家人还是没有拗得过他,同意了他去经商的想法。在作出这一决定后陈振龙也做了不少的功课,最后选择了吕宋,吕宋也就是今天的菲律宾。

当时的吕宋并不是自己独立的,而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在当地也是机遇和危险都同时存在的。陈振龙是切实地知道中原的生产力情况,陈振龙的家乡在当年想要耕种粮食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即使是今天福建也是很炎热的,更不要说几百年前了,也正是因为天气炎热,干旱几乎是年年都能找到他们,别说是很难高产了,就连种植农作物都困难。他是亲眼看过这一情景的,所以当他在菲律宾见到一种作物的时候心中瞬间动了不一样的心思。

在菲律宾陈振龙发现了一种植物,这一植物不仅好吃,并且无论是生吃还是熟吃都可以。并且是当地的一个主要食物,中国是没有这一植物的。陈振龙心中就不由地想,要是能够将这一植物给带回国,不知道能够造福多少人!

其实陈振龙会这样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一植物非常好养活,只要是将它一根藤蔓插在土中,它就能成活了,根本就不会挑土壤。在发现这一植物后,陈振龙就开始和当地的百姓打探它的情况,在菲律宾叫番薯其实也就是我们口中的红薯。

二、饥荒

当从百姓的口中得知了红薯的习性后,陈振龙更加确定要将他带回国内。由于中原没有,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明白红薯是怎么种植的,只有这样将它带回去后才有可能种出来。

在这之后陈振龙就利用自己经商来打掩护,和一些农业专家打好关系,从他们的口中得知关于番薯的种植方法。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还真的就让他学有所成了。虽说是学有所成了,接下来另一个问题就出现在了陈振龙的面前,那就是他应该怎么将红薯苗给带回去。

必须要说的是,在当时是有明文规定的,西班牙的殖民者不允许任何人将红薯带出菲律宾,他们也知道这一农作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要是它去到其他的王朝,是肯定能够帮助一个国家兴旺,对西班牙不就带来了影响。根据当时的律法,要是偷带被发现是会受到严酷惩罚的。即使是这样也没有打消陈振龙想要将它带回去的心,就在此时一个消息的到来让陈振龙意识到此事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在万历十一年之际,中原王朝遇到了一场空前之大的劫难,因为寒流的到来,农作物根本就没有办法存活。上文也说了,百姓们都是靠上天生活的,是以在遇到天灾时,百姓们能做的只有祈祷。

祈祷能有什么用,百姓们依旧要忍受饥饿,最开始的时候还能够吃一些野草和树皮,到了后期甚至有吃土的。饥饿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在饥饿面前人们没有道德和仁慈,在当时甚至还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情况。

三、造福后世

当这一消息被陈振龙知道后,他在菲律宾焦虑不已,想着应该怎么将红薯给偷回去。在菲律宾也有不少国人,但是在听到陈振龙的想法后,非但没有人支持他的,甚至还有不少人劝说他不要尝试,前面也有不少人尝试,但没有一人能够成功的。

甚至有些人因为偷带红薯离开,被关进了狱中,虽说前面有很多的例子,但是这些案例并没有让陈振龙感到害怕。一次在看到水手将麻绳随手仍在地上的时候,陈振龙忽然有了想法,红薯苗的颜色和麻绳的颜色很相近,是不是可以将它编在麻绳中将它带走。

说干就干,并且为了能够逼真一些他还将麻绳绑着的红薯苗在泥水中滚了一滚。在上船的时候这一捆泥绳,直接就被忽视了。陈振龙心中激动不已,他本以为这样就能够高枕无忧了,事实却并非是这样。

在上船后,陈振龙也不敢让麻绳离开自己的视线。让陈振龙没有想到的是在上船后还要再进行一次检查。看着检查的人不断地靠近,陈振龙心中越来越紧张。但当这些检查的人看到地上那一堆泥的时候,只是用木棍将它挑起来看了一眼就放下了。

就这样在担惊受怕中,陈振龙终于将红薯苗带回了国内。陈振龙在回到国内后就将自己带来的这一株红薯苗呈给了当地的巡抚。但毕竟从其他地方带来的,当地的巡抚担忧它并不适合在当地种植,于是就让陈振龙先实验实验。

实验的结果却震惊到了所有的人,效果直接超过陈振龙的预料,就连当地的巡抚也被震惊到了,立刻就表示要在当地大规模的生产。

结语

陈振龙冒着重重危险带回红薯的故事也被大家所赞扬,甚至给予了他一个“番薯之父”的称号,我们今天能够吃到红薯,就离不开陈振龙。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