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大核有料
2025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实施301调查的最终措施,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对中国建造和运营的船只征收港口费。
这一政策将于今年10月中旬生效,分两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按吨位或集装箱计费,第二阶段限制外国船舶运输液化天然气(LNG)。
消息一出,全球航运业震动,本就因美国的关税政策紧张的中美贸易关系再次受到冲击。
美国的这一举措源于其对中国造船业崛起的担忧,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全球份额已从1999年的5%跃升至2025年的50%以上,而美国仅占 0.1%。
美方声称,中国通过政府补贴和国有企业优待挤压了国际竞争对手,损害了美国利益。
这一指控缺乏事实依据,且忽视了中国造船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获得的优势。
美国的这次政策调整背后存在深层矛盾,原本计划对中国船只单次征收最高150万美元的费用,但在业界强烈反对下,改为按吨位收费,且给予180天缓冲期。
这种妥协反映了美国国内行业对供应链断裂的担忧,也暴露出美国政策制定的随意,对此,我国外交部强硬表态:坚决反对到底!
英国《卫报》指出,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不仅无法振兴本国造船业,反而可能加剧全球贸易混乱。
那么,美国的港口费政策具体是什么呢?
美国对华船只征收港口费
第一阶段从2025年10月14日开始,对中国船东及运营商按每净吨 50 美元收费,未来三年每年递增30美元,至2028年达到 140美元/吨。
对于使用中国建造船舶的其他国家运营商,费用从18美元/吨或120 美元/集装箱起步,同样逐年增加。
第二阶段则从 2028 年起限制外国船舶运输美国出口的LNG,要求 22 年内将美国建造和运营的船只占比提升至15%。
尽管美方声称此举是为了“重振美国造船业”,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明显的漏洞。
空载船舶、订购美国建造船舶的船东可豁免费用,可美国造船业产能低下,难以满足需求。
以全球运力最大的中远海运为例,其船队100%由中国建造,每年停靠美国港口将面临巨额成本压力。
而地中海航运、马士基等国际巨头也因大量使用中国船舶面临巨额成本压力。
美国政策的反复无常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最初计划对每艘中国船只单次征收150万美元费用,甚至包括未来订购中国船舶的运营商。
但在300多个贸易团体的反对下,USTR 不得不放弃这一极端方案,这种妥协并未平息业界担忧。
彭博社指出,美国的新规本质上是“变相关税”,将推高全球海运成本,扰乱供应链稳定。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警告进一步揭示了政策的矛盾性,他指出,关税和港口费将推高美国通胀,加剧经济衰退风险,使美联储在控通胀与保就业之间陷入两难。
对于美国这次的不合理政策,我国外交部强硬表态反对到底。
那么,外交部具体是如何表态的呢?
我国外交部强硬表态及应对策略
面对美方这次的攻势,我国外交部强硬回击:坚决反对到底!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4月18日的发言直指问题核心,林剑称此次美国的政策会推高全球海运成本、扰乱产业链供应链、加剧美国通胀。
中国制造的港口起重机占据美国大部分市场份额,上海振华的岸桥设备服务着全球300多个港口,美方对装卸设备加征100%关税的决定,本质是在动摇现代航运业的根基。
中方的应对策略展现出大国的智慧,中国选择在三个维度构建防御体系。
加速国产LNG船技术突破,沪东中华造船厂手持订单已达65艘,全球市场份额攀升至38%。
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航运条款落地,在东盟-中日韩自贸区内构建去美国化的物流通道。
这些应对措施没有和美国直接对抗,而是从根本上瓦解美国航运霸权的基础。
目前造船市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业内分析,日本今治造船、韩国现代重工2025年新接订单同比下跌23%,而中国船舶集团同期订单增长14%,印证了徐凯教授的判断:市场规律终将战胜保护主义。
这种产业实力的此消彼长,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具说服力。
结语
美国对华港口费政策是其保护主义的体现,试图通过政治手段遏制中国造船业的市场优势。
但是,这一政策不仅不能解决美国产业竞争力不足的根本问题,还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动荡,损害自身经济利益。
中国的应对策略明确,展现出大国智慧,以开放合作应对单边主义,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多元化巩固全球贸易地位。
参考:
1. 环球网:【环时深度】对“中国船”收“停靠费”?美将扰乱全球航运 2025-04-09
2. 观察者网:美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中国造船修改版收费标准,业内担忧难消 2025-04-18
3. 环球时报:鲍威尔谈关税影响:美联储或面临双重目标相互冲突的挑战 2025-04-17
4. 大河报:美国将对中国船只加征港口费,外交部回应 2025-04-18
5. 环球时报:美对中国船只收港口费,中方强烈不满 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