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无可忍之下,巴基斯坦发出了"最后通牒"!
长期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一直闹得不可开交,甚至三度大打出手。
而近段时间,原本稍有缓和迹象的印巴局势,因为印度政府擅自变更了克什米尔地区的"政治地位",打破两国间的"默契",导致两国冲突再度重燃。
本月中下旬,二者还在边境地区发生交火,在双方各有伤亡的同时,还波及了克什米尔地区的平民,导致一场新的仇恨就此诞生。
就在国际各界开始担忧印巴局势时,巴基斯坦方面突然放了一句狠话,让各方的担忧情绪进一步升级。
据俄通社27日报道,巴方总理伊姆兰•汗对外公开表示,若国际社会再不有效介入印巴局势,很有可能导致两国动用核武,将常规冲突升级到核战的程度。
此外,巴方总理还指出,克什米尔地区的人民正在受到印度的"迫害",急需联合国在此时介入,调节两国矛盾,结束当地人民的苦难。
要知道,巴方总理并不是在危言耸听,长期处在印巴冲突下的克什米尔并不太平。并且,印巴两国都是拥核国家,如果国际社会没能有效调节矛盾,导致局势往最坏的方面发展,到时候整个地区将没有赢家。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巴方总理在23日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巴方已经决定停止和印度进行任何对话,并心灰意冷的表示,巴方所做的任何努力"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印度只是在将巴方的克制态度,视为一种让步。
这就意味着,印巴两国想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缓解克什米尔危机已经不太可能了。
或许大家会以为,巴方发出如此强硬的表态,是有意让局势恶化。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而是正如伊姆兰•汗所言,他们"已经尽力"了。
早在7月份,印巴冲突重燃之初,巴方就本着克制的态度的,多次寻求国际各界的帮助,期间还去了一趟美国,得到了特朗普愿意出面调停冲突的承诺。
但也正是因为巴方在国际社会的斡旋,让莫迪察觉到了危机即将到来,直接派了9万印军进入克什米尔地区,打算以庞大的军事实力逼迫巴方就范,同时也旨在威慑国际各方不要轻易插手印巴冲突。
在莫迪政府的咄咄逼人之下,巴方终止了两国间的贸易、铁路服务,并同时向边境地区"调兵遣将",做好最坏的打算。
也就是说,原本不打算兵戎相见的巴基斯坦,在印方的施压下,不得不再度站上"角斗场"。
而且,关于核问题一事,其实巴方并不是率先表态的一方,印度方面早就做好了这个打算。
本月16日,印方国防部长就已经表示,印度仍在恪守不率先动用核武的政策,但并不保证会永远这么做。
现如今,巴方同样对外界发出"最后通牒",在回应印度的同时,也是在向国际各界求援,通过外部力量来给局势"降温"。所以,巴方的态度,本质上还是克制的,并不愿意让局势往最坏的情况发展。
那么,印巴局势到了这一步,怎么看?粗浅提三点看法吧。
第一,印巴两国已经切断了谈话的通道,想要通过对话来达到给局势"降温"已经非常渺茫了。并且,巴方已经对这样的方式心灰意冷了,不愿再做"无意义"的努力。
第二,原本承诺过要出面调停印巴冲突的美国,也并没有做出什么有效的措施。要知道,美国如今自己已经是"旧账缠身",当初之所以会向巴方做出承诺,有很大原因是巴基斯坦和塔利班的"特殊关系",能为美塔谈判提供助力,让美军"体面"得从阿富汗地区撤出来。
但现在,美塔之间的第九轮谈判已经初具雏形,不再那么希冀巴方的协助了。再加上如今印巴局势的危险程度,难保美国会作壁上观,不愿掺和这潭"浑水"。印巴冲突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并不是单单依靠外力就能解决的,否则印巴两国也不会打了70多年,还依旧没有个结果。
所以,巴方想借助联合国的力量从中协调,是很难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
第三,印度其实一直有一个"大国梦",但每次要实现这一目标时,就会面临克什米尔问题。再加上莫迪多次在国际上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已经给印度带来了一个很理想的外部环境。
所以,从这次的印巴冲突中可以看出,莫迪的态度是很坚决的,就是要逼迫巴方就范,彻底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总而言之,这一次的印巴冲突和以往大有不同,莫迪想着一举解决问题,但却引来了巴方的反扑。在二者互相出招的过程中,谁都没有得到好处,反而让局势由点到面,有了上升到地区冲突的迹象。
最后,还是希望印巴双方能保持克制吧,同时希望国际各界从中协调,避免局势往最坏的情况发展。
用仇恨浇灌的土地,是结不出好果实的!
莫象我的j,恶心想吐
阿三是三天不打就上房揭瓦的料。
印度的确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