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与万隆会议背后的真实故事

希希的笔记 2025-04-26 04:26:48

2025年,恰逢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

这一年,世界再次将目光投向那个改变亚非国家格局的历史时刻,也重新审视了发生在会议前夕的一场空难。

而那场风暴的前夜,一架飞越北婆罗洲上空的飞机,突然在空中解体,坠入大海,带走16条生命。

这不是意外,是谋杀。

克什米尔公主号,印度航空公司的一架洛克希德星座型飞机,被租用于中国代表团前往印尼出席会议。

那次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在国际上大规模亮相。

中国总理周恩来原定搭乘此机前往万隆,代表中国参与这场历史性的外交盛会。

但就在起飞前三天,他临时改了计划。

改乘专机,绕道缅甸,从昆明出发,最终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理纳赛尔等人会合,商议会议议程。

这一临时决定,救了他一命。

很多人以为这是幸运,其实是决断。

周恩来对香港的局势早有警觉,对台湾特务在东南亚的活动也有所掌握。

那时的香港,是情报人员的集散地,台方、英方、甚至美方的人马都在这里活动频繁。

中国方面从三月中旬起,就陆续收到来自多个渠道的警告。

台湾方面为阻止周恩来出席会议,早已部署代号为“一号”的行动。这个计划由保密局牵头,在军情局操作下秘密展开。

他们瞄准的,就是这趟航班。

所以,周恩来一边推迟公开行程,一边悄悄调整路线,连代表团名单也到出发前才确定。

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记者们在起飞前夜还在犹豫,社长黄作梅看着中央的电报迟迟未回,只说了一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那晚,他和怀孕七个月的妻子拥抱告别。她后来才明白,那是诀别。

1955年4月11日中午12点15分,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

6小时后,飞行高度18800英尺,北婆罗洲上空,爆炸发生了。

轮舱起火,机身断裂,残骸坠海,爆炸原因来自一颗藏于轮胎隔层的定时炸弹。

幕后操作的人,是一名被收买的香港地勤工人,而这颗炸弹,逃过了印度航空所有的检查。

印度航空事后痛定思痛,他们派出专人参与调查,修订安检流程,加强了对非标准部位的检查,特别是起落架等容易忽视的部位。

这起事故,也推动了中印民航后续的协作机制建设。双方建立热线,联合安保,首次将“安全情报共享”写进包机协议。

那时,没有谁能预料,一场外交会议前夕的惨剧,会把几个国家的航线安保体系都带入新时代。

幸存者中有3位印度籍机组成员,一位后来出版回忆录,详细描述了飞机失事的情形。

他说,那些中国记者,在爆炸发生后的几分钟,没有人惊叫,没有人惊慌。

他们坐在座位上,正襟危坐,似乎没有注意到右边的熊熊烈火和客舱里呛人肺腑的浓烟。

他们的牺牲没有被遗忘,新华社为此降旗悼念,全国多地设立纪念栏,印尼、印度也表达了哀悼。

周恩来则照原计划抵达万隆,在大会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从那一刻起,克什米尔公主号不再是一架飞机,它成了一次牺牲,也是一面旗帜。

70年过去了,2025年的今天,人们仍在纪念那架飞机,纪念那场会议,纪念那群人。

他们不是站在镁光灯下的人物,却用行动和决绝写下了国家立场。

今天的国际局势仍然动荡,冷战的阴影虽已远去,但博弈、拉锯、对抗、谈判,这些外交词汇依旧高频出现。

和平从不是自动的,它是被争取、被守护的。

而在这场70年的回望中,克什米尔公主号,是值得我们再看一眼的焦点。

那不是一个结束,而是开始。

它让人明白,和平共处,得来不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