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命运怎能不坎坷。
二十余载的弹指一挥间,陈布雷年轻朝气时的那一腔热血也早就消逝殆尽了。曾几何时,他是蒋介石麾下的文人翘楚,不过是这位军阀独裁者手中的一枚棋子。而他执念执念于一份报纸上流露出的家国危难,才注定了自己悲惨的结局。是贵族子弟出身的优渥环境盲目地培育了他儿时对权力的景仰,还是殖民地中国沦为列强马前卒的耻辱过于刺痛了他青年时的激昂斗志,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西学东渐,维新运动此起彼伏,窗外的社会景象可谓是日新月异。满怀的好奇和热忱在他尚年少无知时就被点燃,然而倏忽数十载后这熊熊燃烧的热情已然化为一捧余烬。少小时亦或求学时遭到师长的再三压制显然加剧了他那股子逆反情绪,终于在一篇文章中爆发了出来。看来除了那些肤浅的文人墨客之外,陈布雷也挣扎在自己内心的两个世界中。打小被教育的传统礼教和对新新思潮的渴望便自此分道扬镳。
叛逆和骄傲的心态终究促成了他被当时学校的除名。但假若没有如此一个契机,他也许会就此止步,过上一个父辈安排好的锦衣玉食的生活。不过前路对于陈布雷来说显然才刚刚开启,而接下来便是一连串出人意料的遭遇。平静的杭州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七年光阴。突如其来的变故--家道中落和妻子离世,这无疑是人生当头最沉重的一记重击。
就在这命运多舛的时刻,蒋介石这个从未谋面的权威人物出现了,机缘巧合地成为了他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陈布雷对这个人自然是敬佩有加,当年的报纸上可是写满了他的赞扬之辞。仅仅是蒋的出现,就足以让这个备受生活折磨的知识分子重燃内心的希望之光。蒋不仅给予他以充分的礼遇,而且亲自向他请教革命经历。这无疑是对陈布雷意志力的一次极大激励。
面对领袖的亲切和关怀,一时间陈布雷心里除了感动就再无其他念头。他渴望在蒋的麾下有所作为,终于可以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蒋委以重任,命他为自己撰写檄文,陈则欣然应允。一切看起来如此美好,就这样走上了为蒋介石效命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