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市伍家岗区纪检监察干部在江山社区发放《纪委监委举报须知》。(视界网唐强摄)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83.4万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23.1万件次,最终处置问题线索50.2万件,立案22万件。翔实的数据传递出反腐败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的强烈信号,彰显了信访举报工作作为问题线索“主渠道”、反腐民意“晴雨表”的重要作用。
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对群众来说,如果不是遇到难事,受了委屈,也不会奔波劳累,到有关部门信访反映诉求。但对信访干部来说,正确处置群众来信来访,却是个极具考验的活,一旦处理不当,轻则挨几句骂,重则可能被问责,岗位压力之大,导致一些党员干部“怕”信访。现实中,有的对信访工作重视不够,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有的只接招不出招,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有的态度生硬、方法简单,面对群众不耐烦,甚至躲着走、绕着走。如此“不读不回”“已读不回”“已读乱回”,只会寒了群众的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信访问题当中,虽然有不少“老大难”,解决起来不容易,需要花时间、花精力,但面对大多数诉求,如果信访干部跟群众讲清道理、疏通心结,就有解决的可能。“怕”信访工作,归根到底,还是一些干部的思想作风有问题,为民意识不牢,责任意识薄弱。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不能因为问题棘手,就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更不能因为怕出错怕担责,就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这种作风蔓延开来,势必会影响群众的诉求解决,伤害群众信任,损害党和人民血肉联系。
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也是为民排忧解难、监督权力运行的过程。有干部因怕被群众“缠着”从厕所跳窗逃走,为群众不齿、被依法查处,也有干部坐着轮椅为群众排忧解难,被评为“最美信访干部”。面对群众诉求,应该不畏难、不回避,敢于动真碰硬。即便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也要拿出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见事儿就躲、扛事儿就软。尤其是基层矛盾复杂又具体,信访干部不仅要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还要走出去、走下去做群众工作。“四下基层”其中一条就是“信访接待下基层”,只有到村里去、到家里去,才能真正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
抓牢抓实信访工作,需多管齐下、精准施策。既通过健全协同联动机制,解决好接访单位“单打独斗”“心有余而力不足”等问题,又完善激励约束制度,引导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既要求干部自身严守法纪、不越红线,又对于个别靠闹事争利的行为,坚决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予以处置。信访是党和政府倾听民声、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唯有以法治为基、以制度为梁,才能推动信访工作进一步成为纠治问题、造福于民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