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是多大的官,什么样级别才能叫司令?

梦幻之人 2022-12-01 21:39:56

众所周知,司令在中国军队里是一把手,也就是一支部队的最高军事长官。

”司令“一词来源于中国,司是掌握,令是命令,司令的意思是掌握发布命令的人。这里的司令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包括了可以发布命令的所有人,只是后来成了军队的专属。

司令最早并不是部队的最高军事长官,部队的司令通常是由参谋长来担任。因为自古以来练兵与统兵是要分开的,练兵之将领能够随意调动军队,那么将领会练更多的兵,有了足够的兵马就可能造反。如果朝廷要调兵一定会派一个调兵的将领,同时会有监军随行。

近代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军事体系,主要是学习德国军队模式,军队分为军政与军令两个体系,军政是由军长,师长,旅长,团长等各级部队长负责,军政的最上级是陆军总部。军令是由军参谋长,师参谋长,旅参谋长,团参谋长等各级参谋长负责,军令的最上级是参谋总部。军政的军官必须由陆军总部任命,而军令的参谋长必须由参谋总部任命。军事命令是由上级参谋长向下级参谋长下达,然后下级参谋长直接通知部队长出兵,部队长是无权拒绝军令的。

918事变就是日军的下级参谋长直接向下级部队下达命令的,所以事先没有任何人知道。当时驻东北的日军第二师团师团长事先根本不知道情况,就是战争打响了第2师团也是按兵不动,直至上级参谋部下达命令才加入了战争。

民国时期一直都是军政与军令分开,抗战时期军令归何应钦管,军令归白崇禧管,解放战争时期军政归顾祝同管,军令归陈诚管。因为这些军令与军政长官以前都军令与军政一起管的,所以后来双方权力范围就变得模糊了,各自的命令经常打架。

我党部队对于军政与军令一开始就是军政与军令一体的,因为早期我党部队各地分散,没有足够通讯设备,所以通过参谋系统下达命令很难做到,所以一开始就弱化了参谋系统的功能。

三湾改编是我党在军事方面一大创举,三湾改编的作用是在部队建立了政委体系。这一创举将军政直接分开,部队长主管军事,政委主管政治,换个角度就可以理解成政委管练兵,部队长管用兵。自此,部队长取代了原来参谋长作为司令员的位置。

司令根据部队的级别不同有可分两个部份,野战军序列:兵种司令,战区司令,集团军司令,纵队司令(军级),支队司令(师或旅级),军区序列:军区司令(军级),军分区司令(师级),警备区司令(旅级)。

由此可见,只有团级以上级别才能称之为司令,对应的军衔是大校军衔。因为民国时期没有大校军衔,所以司令级别的都是少将以上,属于将军级别。

司令这一称谓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司令不知道自己手下有多少兵,因为军,师编制属于正规编制,有明确的人数标准,而使用司令的编制序列根本就没有人数标准,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纵队都将近5万人,而一野纵队人数都不到1万,同样是纵队司令,差距也是很大的。

5 阅读:521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