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2025年既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的收官考核年,也是新一轮国企改革谋划之年——意义重大。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将全面推行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同时所部署的各项改革举措要在2029年全面完成。
也就是说国企未来的考核将不再以“业绩”论英雄,国有企业是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研发投入力度与强度、创新成果产出数量与质量、新产品品类与销售收入占比等维度,评价国企战略使命履行情况。
这标志着,国有企业的考核体系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利润总额增长仍是核心,但战略任务完成度、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权重大幅提升。
打破“唯KPI论”的考核传统作为国资央企的一员,四大运营商的KPI考核也将迎来大变,意味着未来不仅要稳住营收大盘,追求利润最大化,还需在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有所作为。

对于这一变化,好在运营商早已开启向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转型。
比如中国移动正在大力实施“AI+”行动计划,构建“中心大集群、边缘广分布、中训边推、训推一体”的立体化智能算力网络,研发上线工业、交通、政务等40余款行业大模型,在守好语音、流量等业务“大盘”的基础上,也在积极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硬实力”。
从2019年至今,中央企业的考核指标从“两利一率”,到“两利三率”“两利四率”,再到“一利五率”,考核指标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国资央企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

从“财报好看”到“战略转型”,这些考核新变化无疑给运营商百万员工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战略转型与员工压力的双重博弈除了战略使命的转变,另一个重要的考核是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的普遍推行。
这一制度要求企业在竞争上岗比例、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比例(末位淘汰)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并将其纳入考核刚性约束。

早前开始,如果员工KPI考核未达标,调至其他岗位后,仍不能适应新的岗位要求或未能达到既定的工作绩效标准,便会面临退出风险。
转型的“阵痛”势必会持续一段时间,尽管压力山大,但考核变革也在倒逼运营商加快战略转型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
当前,三大运营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争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做出成绩,2024年前三季度,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新兴业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其中,中国移动加快“网+云+DICT”规模拓展,DICT业务收入保持良好增长;电信以“网+云+AI+应用”推动新兴业务“盘子”越做越大,产业数字化业务收入达1055.49亿元,同比增长5.8%;
联通云依旧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收入达到438.6亿元,全年营收预计将突破500亿元。
2025年全面推行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将有望打破“重经营指标、轻战略担当”的现状,这意味着国有企业考核体系将从单一经济效益导向,向战略使命驱动的综合评价体系转型升级,推动国企从“经营中心”向“国家战略载体”转型。

这也将促使运营商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上投入更多资源,实现向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蝶变。
面对转型带来的“阵痛”,运营商人与其焦虑“压力山大”,不如积极拥抱变化,用好AI工具,实现“能力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