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气象水文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德希 2025-04-24 17:15:39

摘要: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完善的小流域气象水文监测体系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对小流域气象水文信息的准确获取变得尤为重要。该方案通过合理布局监测站点、配置先进监测设备、整合多源数据以及建立高效的监测与预报平台,力求实现对小流域气象水文要素的实时、动态、多方面监测,为流域的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以保障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小流域作为水循环的重要单元,其气象水文情势变化直接影响着当地的水资源利用、农业灌溉、生态环境稳定以及防洪安全等诸多方面。然而,当前许多小流域的气象水文监测工作存在监测站点分布不足、监测要素不全、数据传输与处理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流域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小流域气象水文监测体系具有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必要性防洪减灾需求 小流域突发性洪水等气象水文灾害频发,提前准确获取流域内的降雨、水位、流量等信息,能够及时进行洪水预警预报,为人员疏散、防洪决策等争取宝贵时间,比较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水资源管理要求 合理开发和调配水资源需要精确把握小流域的水资源收支平衡情况。气象水文监测数据能为水资源评估、水量分配、灌溉规划等提供基础支撑,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 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气象水文条件紧密相关。监测气象水文要素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生态需水状况、湿地演变、河流生态健康等,为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设目标与原则(一)建设目标构建覆盖多方面、布局合理的监测网络,实现对小流域内气象水文关键要素的实时动态监测。建立高效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与处理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开发基于监测数据的气象水文预报预警模型,提高对各类气象水文灾害的预警能力,为流域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二)建设原则科学性原则:依据气象水文科学原理和规范,合理确定监测站点位置、监测要素和设备选型,保证监测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实用性原则:紧密结合小流域的实际管理需求,注重监测数据在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价值,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可扩展性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监测体系的可扩展性,以便随着技术发展和业务需求变化,能够方便地进行系统升级、功能拓展和站点增补。四、监测站点布局与设备选型(一)监测站点布局根据小流域的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水系分布等因素,采用网格化与关键节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站点布局。在流域的入口、出口、主要支流交汇处、易发生水文气象灾害的区域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灌溉区等关键位置设置监测站点,同时按照一定的间距在流域内均匀布设一定数量的监测站点,形成多方位的监测网络,确保能获取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气象水文数据。考虑地形高程差异,在流域的不同海拔高度区域设置监测站点,以监测高程变化对气象水文要素的影响,为研究流域内的水热交换和垂直水文过程提供数据支持。(二)设备选型气象监测设备

降水监测:选用高精度的翻斗式雨量计或称重式雨量计,能够实时精确测量降雨量,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可同时监测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要素。

气温监测:采用高精度的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或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百叶箱内,按照标准气象观测规范进行安装和校准,确保气温测量的准确性,监测要素包括空气温度和地温等。

湿度监测:配备电容式或湿敏电阻式湿度传感器,与气温监测设备配套使用,实时监测空气相对湿度变化,为气象水文分析提供水汽条件数据。

风向风速监测:安装二维或三维超声波风向风速仪,能够实时精确测量风向和风速,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免维护等特点,用于监测流域内的风场变化对局地气象水文过程的影响。

2.水文监测设备

水位监测:根据流域内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特点,选用非接触式雷达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或接触式浮子水位计等,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水位变化,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可适应不同的水体环境和水位变化范围。

流量监测:在河流断面或渠道等部位,采用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或流速仪法进行流量监测。电磁流量计和超声波流量计可实现非接触式、实时在线流量监测,具有较好的精度和稳定性;流速仪法则适用于常规的流量测验和校准工作,通过测量断面内不同点位的流速,结合断面面积计算流量。

五、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一)数据传输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数据传输方式。在监测站点附近有通信网络覆盖的区域,优先利用 4G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测中心;在偏远山区或通信信号不佳的区域,可采用北斗卫星通信、数传电台等无线通信手段,确保数据能够及时、稳定地传输。同时,对于部分有条件的监测站点,可铺设的有线通信线路,作为无线传输的补充和备份,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建立数据传输的加密和校验机制,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或丢失,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采用标准的数据传输协议和格式,确保不同监测设备和系统之间的数据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二)数据处理构建气象水文监测数据库,对采集到的各类监测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数据库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能力、高效的数据查询和检索功能以及灵活的数据更新机制,能够适应大量实时数据的快速入库和长时间序列数据的存储需求。开发数据清洗、校正和融合处理算法。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异常数据、错误数据和重复数据,对因设备故障、通信中断等原因造成的缺失数据进行插值和补充;同时,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气象水文数据生成统一规范的数据。

通过构建小流域气象水文监测体系,完善监测站点布局,配置先进设备,搭建高效的监测与预报预警平台,能够多方面提升小流域气象水文监测水平和灾害防御能力,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推进,确保监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稳定性,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比较大的效益。

0 阅读:0

德希

简介:专研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