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中,乱石山碧波潭的九头驸马现出本相时,连天不怕地不怕的猪八戒也惊呼:“哥啊!我自为人,也不曾见这等个恶物!”这肋生千眼、九首攒聚的妖魔,究竟是何种来历?本文从原著角度出发,揭开这“九头虫”的神秘面纱。
一、羽虫之属,凶禽之形
吴承恩在原著中明确写道:“(九头虫)毛羽铺锦,团身结絮……展开翅极善飞扬,纵大鹏无他力气;发起声远振天涯,比仙鹤还能高唳。眼多闪灼幌金光,气傲不同凡鸟类”。翻译过来就是九首环聚,十八只眼睛“闪灼金光”,双爪如钩,羽翼展开时“方圆丈二”,飞行速度不逊大鹏。书中还强调其“气傲不同凡鸟类”,根据如来划分的“蠃鳞毛羽昆”五虫体系对照,古人称鸟为“羽虫”,如凤凰称“羽虫之长”,故“九头虫”实为“九头鸟”。
二、三界罕见的凶悍战力
九头虫的战力在《西游记》中堪称一绝:与孙悟空陆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原著称其“九个头攒环一处,前有眼,后有眼,八方通见”,战斗中毫无破绽。现本相后,“腰间伸出一个头来”突袭猪八戒,将其拖入自己的主场碧波潭,兼具战斗智商与速度;二郎神率梅山六圣围攻时,九头虫仍能“掠到山边欲咬二郎”,若非哮天犬突袭咬下一头,强如二郎神也得吃上一亏。
三、血雨腥风的盗宝暗线
九头虫与万圣龙王合谋盗取舍利子,背后暗藏许多细节。比如不仅九头虫趁夜降血雨污塔,盗走祭赛国佛宝舍利,其妻万圣公主也潜入凌霄殿盗取王母的九叶灵芝草温养舍利。舍利子需灵芝草才能“千年不坏”的设定,暗合佛道对“长生”的争夺,更是影射明代佛道相争的暗流。二郎神叹其“遗这种类在世,必为后人之害”,想来吴承恩也在借“九头虫滴血”暗讽权谋争斗的遗毒。
四、九头虫的身世之谜
原著虽未言明九头虫来历,但从部分细节可窥出,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更早的神话传说。《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神鸟名为九凤,其“九首人面鸟身”,与九头虫的外形较为吻合。唐代《酉阳杂俎》记载,九头鸟“昔有十首,犬噬其一”,与《西游记》中哮天犬咬头的情节高度契合。吴承恩以“气傲不同凡鸟类”暗贬其狂妄,又以“遗种”暗示此类凶物生来已久、永难根除。
九头虫的情节堪称《西游记》独一份:不仅对标的救兵是战力天花板二郎神,最后还被他断首逃往北海,成为唯一未被收服或诛杀的妖怪。这一设定既呼应上古神话中“九首不死”的凶性,亦暗喻世间邪祟难以斩草除根。吴承恩借二郎神之口点破:“这厮炼的是旁门左道,岂能成真?”九头虫的嚣张与溃败,恰似一面照妖镜,映出贪欲与虚伪的狰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