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爵位制度有多严?到了清末,贝子以上爵位仅19人,远低于明朝

行走的洛阳铲历史视频 2025-04-21 16:48:34

讲真,清朝那宗室爵位制度,在两千多年里能算顶呱呱的几个之一。你看之前的朝代,要么就是宗室势力大得吓人,皇权都受到威胁;要么就是宗室太弱,根本保护不了皇室;再不就是像明朝那样,宗室成了国家的一大负担。

看看清朝那会儿,他们做得挺聪明。一方面能让那些有能力的宗室子弟参与到国家大事中来,另一方面又巧妙地防止了宗室内部抢皇位的事儿。他们还有个规矩,就是嫡长子继承后,爵位会递降,这样一来,宗室的人数就得到了控制,不会一下子变得太多,省去了好多因人多带来的乱子。更重要的是,这样又进一步降低了宗室篡位的可能。

所以在清朝的三百年历史里,真正能拿到封爵的皇族成员其实只有大约百分之七。除了那十二个铁帽子王,剩下的皇族爵位传到后面,大多就变成了像奉恩将军这样的没啥实权的皇族小角色。

清朝经过三百年传承,到快灭亡那会儿,咱们看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些贵族还剩多少?我查了下,人数真不多,拢共就19个。那最底层的奉恩将军呢?也就56人。

明朝快完蛋那会儿,人数可不少呢。光说亲王,就有28个,郡王更是多达224位,郡王之下的人数那就更多了去了。这么一对比,同样是朝代晚期,清朝的那些高级皇室成员,数量上可比明朝少多了。

九位皇室宗亲

咱们先说说亲王这事儿,到了清朝末年,亲王这顶级爵位一共就剩9位大佬了。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世铎、睿亲王魁斌、豫亲王懋林、肃亲王善耆、庄亲王载功、怡亲王毓麒、恭亲王溥伟、庆亲王奕劻,还有郑亲王昭煦。就这么几位,个个都是身份尊贵。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亲王里头好像缺了一个铁帽子王的身影?没错,说的就是醇亲王。醇亲王载沣,因为他儿子溥仪当上了宣统皇帝,所以他也跟着升为了监国摄政王,这地位,直接就把其他九个铁帽子王都给比下去了。

两位王爷

咱们聊聊郡王这事儿,到了清朝末期,郡王就只剩下俩了,这俩还都是铁帽子王。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克勤郡王晏森,另一个则是顺承郡王讷勒赫。

五位王爷的故事挺有意思的。话说有五位地位显赫的王爷,他们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这五位,各有各的本事,各有各的风采。头一位,那可是智勇双全,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而且心思细腻,计谋百出。第二位呢,是个文化人,喜欢吟诗作画,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个不折不扣的风雅之士。第三位,以豪爽著称,性格直率,喜欢结交各路英雄好汉,人缘特别好。第四位王爷,则是出了名的仁慈,对待百姓如同亲人一般,深受大家的爱戴。最后一位,那更是了不起,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治国有方,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五位王爷,各有各的传奇,各有各的故事,在当时那可是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这五位贝勒爷分别是:定郡王溥煦的二儿子毓朗、惠亲王绵愉的孙子载润、惇亲王奕誴的第四个娃载瀛,还有醇亲王奕譞的第六个和第七个儿子,分别叫载洵和载涛。值得一提的是,载洵和载涛这两位,都被封为了郡王。

三位皇子殿下

说到贝子,那人数就更稀少了。清朝末期,贝子这个爵位只有三个人,他们是乾隆皇帝的第五代孙子溥伦、康熙皇帝的第六代孙子载泽,还有乾隆皇帝的第九代孙子载振。

清朝那会儿,贝子往上的爵位,那就是高层中的高层了。剩下的呢,都是中等、低等的爵位,不过这些爵位的人也不多。根据清朝末年那个《宗室觉罗亲王郡王贝勒公爵的名单》里头写的,除了贝子以上的爵位,还有11个奉恩镇国公、10个奉恩辅国公、4个不是八分镇的国公、8个不是八分辅的国公、18个镇国将军、15个辅国将军、25个奉国将军,再有就是56个奉恩将军。

这些人数总共是166个,跟明朝时候的亲王和郡王比起来,那可真是少多了。

那问题就来了,为啥清朝快完蛋的时候,高层贵族那么少呢?这事儿啊,得聊聊清朝的贵族规矩。

顺治年间那会儿,就已经有了递降袭爵的规矩。但那时候,亲王和郡王可以让自己的一个儿子直接继承原来的爵位,剩下的儿子就得按规矩递降袭爵了。

到了康熙年间,由于宗室成员不断增加,于是有了新的规矩,亲王的其他儿子一开始就被封为贝勒,而郡王的其他儿子则直接被封为贝子,这等于是直接提升了两级职位。

这样一晃眼就是几十年,到了乾隆那会儿,封爵的事儿变得严格多了。不管啥爵位,子孙继承的时候都得降一级。从那以后,除了那些铁帽子王,其他的亲王啊,每次传位给下一代,爵位都得往下降,一直降到奉恩辅国公这个级别,才算是到头了。

关于爵位是怎么继承的,我可以简单跟大家聊聊,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清朝的爵位制度严得很,三百年里,能拿到爵位的宗室成员少得可怜,连7%都不到》。在那篇文章里,我详细讲了清朝宗室爵位制的一些情况。说实话,这制度真的很严格,不是随便哪个宗室成员都能拿到爵位的。整个满清三百年,那么多宗室成员,有封爵的才那么一点点,真的是少之又少。所以,要是对清朝的爵位继承制度感兴趣,不妨去看看我那篇文章,里面讲得很清楚。

另外,不少皇子起初并没有被封为亲王,就拿康熙的几个孩子来说吧,像大儿子胤禔,他最开始只是个郡王;四儿子胤禛和老八胤禩,他俩一开始也只是贝勒;还有九儿子胤禟和十三儿子胤祥,他们最初也只是贝子之类的爵位。

新皇帝上位时,他们确实会趁机升一升爵位,不过除了铁帽子王,其他人的后代都得逐级降爵,没法一直原样传下去。就算皇上家孩子再多,过个三四代,能保住贝勒、贝子这些头衔的宗室,那也是寥寥无几了。

清朝对宗室里有爵位的人的妻妾数量管得很严。从乾隆那时候起,就有了明确的规定:亲王除了正福晋,还能有四个侧福晋,郡王三个,贝勒两个,贝子一个。剩下的那些,就只能算是侍妾了,这些侍妾朝廷是不会给她们名分的。

亲王的小妾生的儿子,顶多能给个三等辅国将军的封号,而贝勒的小妾生的儿子呢,那就更惨了,直接就是最低的奉恩将军。这样一来,清朝里能按规矩递减继承爵位的人,其实并不多。

如果皇上儿子多那就还好,像康熙那样,儿女成群。但康熙之后的几位皇上,能平安长大成人的孩子却没几个。

雍正皇帝呢,他只有五个儿子长大成人。到了乾隆皇帝快不行的时候,就只剩下四个儿子还活着了。嘉庆皇帝也是,就四个儿子活到了成年。道光皇帝这儿呢,情况好点,有七个儿子长大成人,不过他这些儿子啊,还经常被过继给那些没儿没女的皇室亲戚。

但到了咸丰皇帝之后,皇家的后代质量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咸丰还算争气,生了个儿子,可同治、光绪两位皇帝,愣是一个继承人都没留下。到了宣统那会儿,宗室里头跟皇位沾点边的,也就只剩下道光皇帝的子孙了。按照爵位递减的规矩,到了清朝末年,能封王爵的,也就只剩下铁帽子王和道光皇帝的子孙了。

晚清时候,有个挺奇怪的规定,就是王爵的位置只能留给那些铁帽子王,就是那些世袭的王爷。其他皇室近亲,顶多能混个贝勒当当。不过,皇帝为了表示对某些人特别宠爱,会给少数几个贝勒加点待遇,比如给他们加个郡王的头衔,享受郡王的全额俸禄,甚至有的人还能拿双倍的郡王俸禄,待遇跟亲王差不多了。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不给他们封王,不承认他们是真正的王。

比如说,之前讲到的载洵和载涛,他们俩都被赐予了郡王的头衔。

到了宣统那会儿,除了铁帽子王还保持着高爵位,剩下的宗室成员,爵位大多都掉到了贝勒、贝子这一档了。说实话,这些人跟皇室主干早就没啥直接关系了。为啥这么说呢?同治、光绪两位皇帝都没留下后代,所以连嘉庆皇帝的后代都被算作是皇室近亲了。

由于各种因素,到了清朝末期,除了那些铁帽子王之外,亲王是一个都没了,就连贝勒、贝子这些贵族头衔也变得非常稀少。

在好多讲清末故事的电视剧里头,老是提到这个贝勒、那个贝子的,其实大都是瞎扯。拿《大宅门》里的武贝勒来说吧,虽然他被人叫作贝勒,但很可能就是个没啥实权的宗室贵族,出门在外,也就靠拿詹王爷的名头来壮壮胆,吓唬吓唬人。

那为啥大家还是一直喊他“武贝勒”、“武贝勒”的呢?

清朝的旗人有个挺有意思的习惯,就是如果谁家的祖宗曾经做过大官,那么在非正式场合里,大家碰面时还是喜欢用他的祖宗的高官名字来叫他。这么做,一来是为了给对方留面子,二来也是彼此间的一种夸赞方式。

比如说,校长虽然不干了,但大伙儿还是爱叫他校长,这其实就是给人戴高帽呢。

所以说,武贝勒这家伙压根儿就不是真正的贝勒,估摸着是他祖宗辈儿里有人当过贝勒。在神机营那会儿,手下的人为了拍他马屁,就叫他贝勒。叫着叫着,时间一长,大伙儿就都顺口叫他武贝勒了。

要是说到外藩的蒙古贝勒,那情况可就不同了。毕竟在清朝那会儿,外藩蒙古贝勒数量还真不少,但他们跟清朝皇族的贝勒,那可是天差地别。

肯定不能说清朝对皇族的供养比明朝差,毕竟清朝还有一大堆没啥正经差事的皇族成员。按照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的宗室名册来算,四品以上的皇族有16087人,而那些没啥事干的皇族更是多达18811人,加一块儿就是34898人,这些人也全都得靠朝廷养活。

比如说清朝那会儿,规定得很清楚,那些没啥正经差事的宗室男丁,只要满了十岁,每年就能拿24两银子;要是满了二十岁,那就更多了,一年有36两银子,外加22石粮食。咱们这么琢磨一下,要是所有的宗室都超过了二十岁,那他们一年到头,光俸禄银子就得有67万两,粮食也得有41万石呢。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估算,毕竟四品宗室还有不少其他的东西,像是蓝甲银这种。每份蓝甲银包括银子36两、粮食22石。亲王能分到60份,郡王50份,贝勒40份,贝子30份,镇国公和辅国公都是20份。

这些七七八八的费用加起来,养这些皇族可是要花不少银子的。所以说,不能只看一方面就断定清朝的皇族人数少,花的钱就比明朝的少。要知道,除了皇族,清朝还得养着那几十万的八旗兵呢,那开销才叫一个大。

2 阅读:647
评论列表
  • 2025-04-22 22:52

    清末紫禁城五十年不闻婴啼,皇室直系血亲都没有了,帝位都得从小宗选择继承人,如何谈封爵?

  • 2025-04-22 07:09

    高级爵位虽然少,但宗室开支比明朝多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