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娴(化名)从来都没有像如今这般心里不踏实。从 1996 年从湖北嫁到台湾,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她在这儿养孩子,三个孩子慢慢长大了,那张代表身份的台湾身份证她也拿了超过二十年——这个时长,甚至比她在老家大陆生活的时间都长。她以前觉得,自己早就融进了这片地方,跟身边的人没啥不一样,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台湾本地人。
然而,现实有时比戏剧更荒诞。不久前,一纸来自台湾内政部的通知,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击碎了张娴多年累积的安全感 。通知要求她,在短短三个月内,补交一份早已随着岁月变迁而模糊的大陆户籍“除籍证明”。否则,她辛苦经营近三十年的家园基石——定居身份,将被无情取消 。
这让张娴陷入深深的困惑与恐慌:
“如何”除籍? 她的大陆原户籍早已变更,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再去办理一个已不存在或早已变动的户籍的“除籍”?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
“溯及既往”? 这项要求补交证明的规定,据了解是2004年才修订的。法律的基本原则不是不溯及既往吗?为何一项后来的规定,能追溯到她早已完成身份转换的过去 ?
“身份永固”? 最让她心悸的是,如果政府可以因为一项迟到近二十年的要求,就轻易撤销她们的身份,那陆配们在台湾的“身份”,岂不是永远悬在半空,随时可能坠落 ?
张娴的遭遇并非孤例。近一两年来,弥漫在空气中的不安,早已潜入许多陆配的心底。舆论场上,针对陆配群体的“猎巫”行动时有发生。无论是关于缩短陆配入籍年限的“六改四”讨论,还是近期国民党立委提出的“删除陆配继承遗产200万门槛”提案,都轻易地将陆配推向风口浪尖,成为被审视、被质疑的对象 。
她们中许多人,曾奉行“拒谈政治,岁月静好”的自保法则,希望在纷扰的政治环境中求得一片安宁。但如今,这条路似乎越走越窄。敌意不再仅仅停留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而是悄然渗透到现实生活。张娴常去光顾的一家陆配姐妹开的火锅店,就莫名其妙地被标记进一份所谓“大陆店家指南”的名单,生意因此遭到抵制 。张娴原以为,自己不上网、不创业、不参政,就能安安稳稳地做一个普通台湾人,但内政部的通知,无疑给了她当头一棒。
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何在台湾生活了二三十年,早已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甚至在法律身份上已然是“本地人”的陆配,依然会因为政治气候的变迁,而瞬间被推回“外人”的位置?
这背后,似乎潜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原罪”困境。当两岸关系紧张,“抗中”成为政治议程时,陆配群体因其与生俱来的大陆背景,便极易成为政治风暴下的“替罪羊” ,或是内部压力无处宣泄时的“高压锅”出气口 。她们的身份,似乎天然附带了一种在特定政治语境下会被无限放大的“敏感性”。即使她们努力融入、谨言慎行,甚至主动切割与对岸的联系,也难以完全摆脱这种因出身而被赋予的标签。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基于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在侵蚀着法律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当行政命令可以轻易动摇一个群体长期拥有的法定身份,当法律的适用性可以随意解释甚至追溯 ,这不仅让陆配群体人人自危,更让社会对法治的信心蒙上阴影,也难怪有学者担忧台湾正滑向“绿色麦卡锡主义” ,甚至让人质疑是否离“戒严时代”的思想审查不远了 。
张娴的故事,以及像“亚亚” 等其他面临相似困境的陆配经历,共同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在复杂的政治角力面前,个体身份的稳固性是如此脆弱。她们用半生时间努力融入,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打回原点。这种“外人”的烙印,究竟是来自法律条文的模糊,还是源于政治操弄的需要,抑或是社会深层心态的折射?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探寻和反思。
您对此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