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说到,我是生在窑坑里的,与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了坑之外,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还有许多非常高大漂亮的房子,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小时候,有个比我大一岁的玩伴,我经常去他家玩,他家很明显就是那种深宅大院的感觉。
厚重的木头门,乌黑的扣门环,门是朝小管儿开的(普通话叫巷子,我们那管巷子叫管儿),门槛特别高,进去之后正对着是,是个短短的过道,尽头是一间小屋。
右手边是个圆形的门,进去之后才是豁然开朗,他们家巨大,院子的主体实际上,是从和这个侧面圆门进去的。
进去之后就是另一方天地,四面都是大瓦房,不要觉得瓦房很破败,真正的大瓦房,看着是很有气势的。

以前都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但上房揭瓦的前提是你得有瓦,我家就没有瓦,要么是深坑,搬上来之后,就是预制板盖的平房。
幸好,在这个小伙伴家里,补上了这难得的一课,我真的上过他们家瓦房顶好几次,而且掀过瓦。
瓦房这种结构,瓦片是一层一层叠放在一起的,你只要上去了,就情不自禁的想掀开一个。
长大后,我时常为小时候不够调皮,感到多少有点遗憾,比如说我就不怎么会上树,这对于小孩子的来说,乐趣就少了很多。
但有个上房揭瓦的经历也是很不错的,我小时候觉得这个小伙伴的妈妈简直是神人,她会看影子。
小时候上学,中午吃完饭就去找同学玩去了,玩着玩着那婶子说,太阳到那里了,你们该上学了,或者是太阳到那里了,你们可以再玩一会儿。

我现在怀疑这个房子,当初设计的时候,就有这么个功能,可以通过影子来判断时间。
那时候,像个野孩子到处乱窜,他们家旁边,有户人家我一直很感兴趣,但不敢进去。
都传闻这家老先生脾气暴躁,动不动打人,我感兴趣是因为他们家的门实在是又高又大,门上还有巨大的门钉。
偶尔开门的时候,窥见过里面几次,里面也是别有洞天,哪怕是后来我家从坑里搬出来,盖了砖头新房,造了新大门,我还是觉得他们家大门看起来就很高大的样子。
小时候也没多想,但感觉就非常明显,有些家庭也不是很富裕,但就是房子很特别,布局也很巧妙。
多年以后,有一次回到老家,突然庙门口,树了一块石碑,刘家大院历史古建筑,这时候才突然明白,原来这一带全都是地主家的房子。

当年大地主分房子,其中一部分人,就分到了地主家的房子,小时候的疑惑,也就彻底被解开了。
小时候只是觉的不一样,但也没问过大人,我估计是建国后就分了,那对我这个八零后来说,距离分地主房子也都快四十年了,所以大人们也早就很少提这个茬。
前面说过,住窑坑纯粹是因为穷,因为不需要任何材料,就可以造出来住地地方。
从九十年代开始,村里住窑坑的,也开始陆陆续续搬了上来,盖了新砖房。
但审美这个东西,实际上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跟过去就完全断绝了。
地主家的房子,跟后来建的房子,完全是两种感觉,我一直说我是,一只脚踏进过古代社会的。
我看到的地主家的房子,跟李白杜甫苏轼看到的,可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有些东西,你必须身处其中才能直观感受到,进到原来地主家的房子,就能感受到曲径通幽的美和庄严肃穆的建筑布局。

曲和折,是否善藏是最大的差别,后来建的房子就非常直接,一个大门,进去就是坐南朝北的院子,一看到门就能看到里面,顶多是再弄个石头做的屏风。
后面建的房子基本上都一样,基本上也就没什么布局,原来地主家的房子,他哪怕是面积上不大,也能给你弄出来很多曲曲折折。
就还是上面那个房子,后来小伙伴家翻建,就直接把大门改到了对着大路的。
房子也都成了砖瓦房,再去他们家,感受都完全不一样了,只不过后来长大了之后多年离乡,小伙伴家里也是几乎不去了,想想就在这个地方,还曾经上过他家房顶揭瓦,还是很有趣的。
幸好,地主家的房子,还是保留了一点点的,比如那个最高的楼,就在我家隔壁,小时候太阳总能照到那个高高的楼上,这可真的就是遗憾了,那个楼我真的没上去了。
我听小付同学说,他小时候上去过,以我现在的体型,我也不敢上这种高耸起来的塔楼了,楼的绝对高度并不高,但跟周围的环境比起来,就是妥妥的制高点。
审美这东西,没了就是没了,传统的文化,不是说你富裕了之后,就能再补充起来的,那种气质很难培养。

这方面,我舅爷家,非常明显,我一直都不知道我舅爷是干什么工作的,但去他家有非常浓郁的传统文化熏染的感觉。
我舅爷家在深沟里面,我外婆家也在沟里,我们那儿就是这样,到处都是这种沟沟坎坎。
他家就是典型的窑洞,利用这种土层侧面打出来的洞,很明显不是当年地主的房子,但气质跟我们村地主家的房子很像。
最明显的就是门槛高,门本身并不高大,但距离地面很高,门的两侧,是对联,也是很有个性,甚至我就这么多家,我就见过这一户,门口的两幅对联,是永久性的,用水泥做的字。
可能每年都用笔再描一遍,每年去走亲戚,感觉那字都很鲜艳,进门左侧,是一片竹子,就这一小片竹子,立马就让家里不一样了。

他们家有很多传统物件,房子里挂了很多字画,准确的说,有字也有画,有个看着就非常老的座钟。
还有水烟袋,那桌子一看就觉得很厚实,非常传统的审美,这种在自然形成的土层上打个洞,你就有种这房子就是你的踏实感,现在哪怕你有房产证,但对于房子的掌控感,似乎并没有过去那种绝对感。
我们最初的记忆,都是从住的地方开始的,大与小,深与浅,方与圆,小小的地方,就是自己以为的全部世界。

作者简介:用美,善,真,来重新树立新时代的人生价值,代写老人回忆录,用最真实的回忆,来消弭未来巨变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