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里多数古旧街巷一样,察院前街虽然不长,却不平直。其东口接东城墙下的东马道(已拆除,原址北段今为潍城区曹家巷小区东沿的无名通道)。离开东口没几步远便略折向西南方向。
自察院前街与察院过道接口西行20米左右,路北又有一条宽度不足两米的小过道。这条小过道没有正式名称,俗称韩家过道,因为狭窄也叫东墙缝,南北走向,北行60米左右折向西通向一处小湾塘。小湾塘西南端折向南,出现一条更狭窄的小过道,俗称墙缝,宽度只有1米多。沿墙缝南行即到达察院前街西口与新街子东口结合部。韩家过道与墙缝两边都有住户分布。两个人对面相遇须侧身才能通过。韩家过道与墙缝之间的察院前街路北处坐落着一处规模不大的关帝庙,俗称小庙。小庙门口正对海道司巷北口。小庙门前,后来还修建起一座压水井。
近五十年前,我见到的察院前街已经成为红旗街的组成部分。红旗街东口已经与和平路(今潍城区和平路)相接。和平路的路基高,向西与红旗街东口对接处、向东与一条通向光辉路(民国时期的坝崖大街北段,已拆除,原址位于今潍坊市亚星桥西端、白浪河西岸一带)的无名通道西口对接处都有一处下坡。
红旗街东口下坡处向西,在坡道上便与东马道相交。红旗街路南的东马道西侧有几户居民房屋分布,东侧就是和平路石砌路基。东马道看上去像条沟,沿东马道南行八九十米与和平路重合。红旗街路北的东马道西侧则基本保持原貌。沿红旗街再向西,民国时期的察院过道已经是红旗北巷的组成部分。而两旁住户的门牌上则标注为察院中街。除此之外,该地域地理面貌和名称未见其他变化。
国民党军急忙调集重兵,向解放军阵地疯狂反扑。在以荷花湾小学及荷花湾南面居民区房屋为支撑点的荷花湾阵地上,国民党军以绝对优势兵力不断向5连阵地压缩。5连与十倍之敌展开殊死搏杀,160余人战斗到最后只剩16人,只有2人没有负伤,他们坚守阵地13个小时,为大部队入城作战赢得了时间。
近五十年前我见到的察院中街,已经与察院后街再次合并后改称红旗北巷。民国时期的察院过道也已经是红旗北巷的组成部分。而两旁住户的门牌上则标注为察院中街。原察院中街一带的地理状况无多大变化,荷花湾则已经干涸填平并改建宿舍。
四十多年前已经延伸至曹家巷,察院后街两段解放后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见到的察院后街民国时期段已由红旗北巷改回原名称,其地理状况无多大变化,只是原北口一带,原来的潍县城北城墙以及墙下的北马道都已经不见了踪影,分布着不少红砖建筑,有平房,也有筒子楼。
察院后街自原北口以南数米处折向西略偏北,与原北马道大致平行,延伸至离原北口七八十米处的曹家巷(原梁家巷,今潍城区曹家巷)并与之对接。自原北口以南数米处继续向北偏东,穿越潍县城北城墙原址后延伸至离原北口60米左右的月河崖街(今潍城区东大街东段)并与之对接。这两段察院后街,都是解放后新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