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毛主席在武汉接见曾思玉:给我在江南修建一个指挥所

史典籍说 2025-04-29 11:37:57

【“我在湖北期间,毛主席几乎每年都来”】

1967年7月30日一大早,周总理直接联系了沈阳军区的曾思玉副司令,告诉他安排了专机飞往沈阳,接他来北京接受重要任务。

曾思玉立刻联系了正在北京的沈阳军区司令陈锡联,简要汇报了当前局势。随后,他与两位副司令江拥辉、唐子安以及副政委李伯秋简单道别,迅速处理了紧急事务。

上午10时,曾思玉搭乘专机到达北京机场,周总理的专车已经在机场等候。随后,在钓鱼台的会议室内,曾思玉与周总理、谢富治、刘丰、王力等人会面。

会晤一开始,周恩来总理就迅速下达了人事任命:曾思玉出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刘丰则被任命为武汉军区政委,同时保留其武汉空军副司令员职务。随后,周总理向两人布置了具体工作重点,要求他们全面掌控军队,合理调配兵力,确保武汉地区稳定,并积极推进各派系之间的团结协作。

曾思玉随即启程奔赴武汉,并在那里度过了长达七年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数次前往武汉进行考察、休养和阅读,对曾思玉给予了特别的关心与照顾。

1968年6月,毛主席前往武汉,曾思玉前去拜访。毛主席首先称赞了武汉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状况良好,随后询问曾思玉是否仍在使用之前的指挥所。

曾思玉回应说,团队规模一直维持在二十余人,他们的办公地点位于军区茶岗的一栋办公楼内。

毛主席得知人数不多,感到十分满意。他以自身为例,强调机构应精简高效,重要事务应亲力亲为。他还提到周总理,指出周总理也常亲自处理事务,比如亲自打电话沟通。随后,毛主席询问曾思玉,他的助手都有哪些人?

曾思玉逐一介绍了副司令和政委的情况。毛主席听后表示认可,并特别指出:“三个助手足够了,人多了反而不好。以后要让助手们独立负责,大胆开展工作。”

毛泽东与曾思玉就军事准备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他指出,必须加快推进附属工厂的建设项目,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有效实施。他强调,一旦发生战争,充足的武器装备和机动车辆供应将是关键保障。

曾思玉向毛主席汇报,某工厂正在研发一种新型“多管滑膛火箭炮”,计划配备给师团使用。毛主席对此表示赞赏,并立即指示曾思玉加快研发进度,尽快完成定型并进行小规模生产。同时,毛主席强调要做好应对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准备工作。

曾思玉一脸为难地向毛主席汇报,二汽车厂的选址问题出现了分歧,东边和西边各有一套方案。因为迟迟没有做出决定,现在整个项目都停了。毛主席听完后直接表态:赶紧定下来,拖拖拉拉有什么用?

曾思玉接着报告了在郑州东边平原地带的工程进展,包括堆建了两座山体并构筑了飞机掩体库。毛泽东再次强调,必须持续重视战备工作,确保各项措施得到切实执行。

毛主席笑着对我们说:“在南方给我弄个临时指挥中心,要是真打起来,我在那边也能指挥作战。”

随后,曾思玉、刘丰和汪东兴三人乘直升机在咸宁一带考察,最终选定了一处地点。他们调动了一个团的部队开始建设,这处工程正是为毛主席准备的指挥中心。不过,这些都是后来发生的事情了。

会议结束后,曾思玉立即召集了武汉军区的主要领导开会,详细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精神。这次会议持续时间较久,确保了所有重要内容都得到了充分讨论和落实。

1969年盛夏,毛泽东主席再次到湖北进行考察。6月26日这天,曾思玉、刘丰和张体学三人携带地图,向主席详细汇报了关于焦枝铁路建设的相关情况。

毛主席看着地图,明确指出北线比南线更有优势。他认为支持南线的人是从地方利益角度考虑的。接着,他分析了国际形势,强调无法预测何时会发生冲突或战争,因此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以防万一。

毛主席明确指出,焦枝铁路建成后,应继续向湘西延伸,直达广西柳州。此外,还要修建从襄樊通往四川的铁路,从而构建一个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这一宏伟的规划展现了毛主席的远见卓识,令曾思玉等人深感钦佩。

1969年8月,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下达指令,要求铁道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焦枝铁路的建设事宜。这项重大工程的具体实施任务交由武汉军区承担,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被任命为项目总负责人。

1970年11月1日,焦枝铁路正式启动建设,工地上人声鼎沸,场面壮观,展现了全民参与铁路建设的热情。到了1970年7月1日,这条全长800公里的铁路就宣告竣工并投入运营。整个工程从开工到通车,仅耗时8个月,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曾思玉等人向毛泽东汇报焦枝铁路竣工通车的好消息时,毛泽东欣喜地称赞道:"军民同心,攻坚克难!"

1969年6月和10月,毛泽东在接见曾思玉、刘丰等人时,多次询问江汉油田的建设进展。他指出,江汉油田的开发对我国石油工业布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尤其是在战争时期,其价值将更加凸显。毛泽东强调,必须从备战的角度来认识江汉油田的重要性。

11月初,曾思玉前往潜江,听取了江汉油田会战指挥部的工作汇报。他带来了毛主席的关怀和重要指示,令在场人员深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毛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在这场持久战中,团队经历了无数严峻考验。据曾思玉回忆,1969年江汉平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和洪水;1970年则接连出现了反常的春寒、干旱和冰雹灾害。然而,这些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并未影响大家为祖国开采石油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念。

1972年5月,江汉油田勘探战役圆满收官。这次行动不仅成功确定了油田的石油储备规模,还意外发现了大量固态盐和卤水资源。

曾思玉曾提到,当年很多重要的大项目,都是在毛主席的直接支持下完成的。作为武汉军区的司令员,曾思玉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毛主席之所以放心让他放手去干,完全是因为对他的信任。这份信任,早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我是给林彪写过文章,但我并不是他的人”】

1935年6月18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合。然而,这种团结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到了9月8日,张国焘在没有告知中央的情况下,私自命令红四方面军的政委陈昌浩带领右路军向南行进。为了坚持北上的战略计划,中共中央在当晚迅速行动,带领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的主力部队提前向北进发。

事件来得十分紧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人需要立即得知消息。经过连续24小时的快速行军,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抵达红二师驻扎的班佑。经过商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执笔,写信向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层传达当前情况。

那时,曾思玉担任红二师的通信部门负责人。因此,传递消息的工作自然落到了他的肩上。

曾思玉,原名曾世裕,1911年3月2日出生在江西信丰。他在19岁时加入红军,最初担任通信兵,后来晋升为通信主任。

1935年9月11日,红二师的指挥官陈光召见了曾思玉,并向他下达了一项紧急任务:“曾主任,有个非常紧迫的任务需要你去完成。”

曾思玉满脸不解地问:“到底要干啥?”

陈光详细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再三强调务必亲手将信件交到徐总指挥手中。

曾思玉琢磨着,这封信得让通信主任亲自去送,还得派一个营的兵力跟着,足见这封信有多重要,任务也相当危险。他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任务。事后,曾思玉回忆道:“那时候打仗,通信手段真是落后,就算在朝鲜战场上,很多时候还得靠人跑腿传递命令。”

陈光安排好工作后,便领着曾思玉去见毛泽东。陈光简要地向毛泽东说明了曾思玉的情况,毛泽东微微点头,询问他的年纪,曾思玉响亮地答道,自己已经24岁了。

毛主席轻松地笑着讲道:

这位年仅24岁的通信兵,正值青春年华。作为通信人员,他每天奔波忙碌,承担着繁重的任务。要知道,在通信工作中,许多指令的传递都得依靠通信兵的双腿来完成。这次由通信主任亲自上阵,他的工作效率相当于两个人,真是事半功倍。

毛主席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接着,他把写好的信交给了曾思玉。

曾思玉带着信件,与一营营长曾保堂带领一营士兵启程了。9月11日,徐向前率领部队抵达了毛主席预判的那个路口,曾思玉已经在那里等了两个小时。徐向前看完信后,曾思玉询问是否需要回信。

徐向前在收到信件后,并未立即回复,而是在收据上签了名。在签名的过程中,他关切地向曾思玉询问了工作情况,并特别关心了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健康状况。曾思玉逐一作答后,接过徐向前签好的收据,迅速带领队伍返回了所属部队。

曾思玉成功执行了毛泽东委派的信件传递使命。

10月19日,陕甘支队,主要由红一方面军的主力组成,顺利抵达陕北的吴起镇,与当地的陕北红军成功会合。同期,曾思玉带领的部队也到达了陕北地区。到了11月,曾思玉接到了新的任命,被调往红一军团司令部担任侦察参谋。

1935年12月15日,红军第一军团的主要领导成员包括林彪担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左权为参谋长。那天,左权召见了曾思玉,命令他组织一个骑兵班,负责护送林彪前往瓦窑堡参加重要会议。这次行程约需行进50多公里。

接到任务后,曾思玉立即前往骑兵连,精心挑选了十名身手敏捷的红军战士,组建了一支临时骑兵小队。他明确要求每位队员都配备冲锋枪和驳壳枪,确保装备齐全。

次日,曾思玉率领骑兵小队前往林彪的住所。双方会面时,曾思玉向林彪汇报情况:前往瓦窑堡的路线多为山区,道路崎岖,只能骑马缓行,预计傍晚才能到达。林彪听后表示认可。

傍晚时分,林彪一行人顺利到达。毛主席亲自出来迎接,面带笑容说道:“,原来是曾主任亲自陪同的军团长到了!”

林彪向毛泽东汇报,称这位是司令部的情报参谋。毛泽东听完后,微笑着表示,看来是有所提升了。

瓦窑堡会议于12月17日开始,持续到25日闭幕。会议结束后,林彪和曾思玉前往毛主席的住处,提议前往黄河沿岸进行实地调研,以确定部队的渡河位置。

毛主席点头表示同意。接着,他询问林彪,只带一个骑兵班是否足够。林彪回应道,这里是苏区,属于老根据地,有一个精锐的骑兵班就足够了。说完后,林彪瞥了一眼站在旁边的曾思玉。

12月29日一早,曾思玉带领骑兵队伍抵达林彪的居所。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前来为林彪送别。当天晚上,林彪与曾思玉抵达延川,他们迅速向当地苏维埃政府主席询问了黄河周边地形和居民情况。林彪查阅县志直至深夜。

10月30日,林彪与曾思玉到达黄河附近区域。经过连续多日的实地考察与评估,他们最终选定了最适合部队渡河的具体位置。

1936年年初,红军开始为东征渡黄河做部署。到了2月,曾思玉跟随部队进入山西,参与了东征行动。在这次战役中,红军成功击溃了阎锡山的7个团,并缴获了大量物资。这次战斗对曾思玉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曾思玉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一篇题为《随林彪军团长踏雪访黄河》的文章,发表在《红旗飘飘》杂志上。然而,这篇文章却被人利用,声称曾思玉与林彪关系密切。

曾思玉一时情绪激动,表示要去找毛主席反映情况。会议结束后,他心烦意乱,便向李先念请假,申请下午休息。

李先念立即向毛主席汇报了情况。毛主席得知后,安排当晚与曾思玉会面。晚上,在毛主席的书房,曾思玉见到了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还有刚从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调任武汉军区政委的王六生,以及方铭。

毛主席在谈话中特别强调了对于曾思玉等人的信任。他用了一个很有分量的话:“你们应该不是那种顽固不化的派系,而是有活力的团体。”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他对曾思玉等人的看法,认为他们并非僵化的派系成员,而是具有灵活性和积极性的团队。通过这样的表达,毛主席不仅传达了对他们的信任,也暗示了他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适应性。这种评价既肯定了他们的能力,也鼓励他们在未来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在交流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向武汉军区的三位将领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遇到重大挑战,我亲自前往湖北,你们觉得这样行得通吗?”

“欢迎,欢迎!”众人齐声回应。听到这句话,曾思玉顿时感到心头一松,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永远怀念毛主席”】

197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了职位调整。同月21日下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北京召集了这些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进行了一次集体会议。

毛泽东在会议上逐一核对与会人员名单。当读到空军司令员马宁的名字时,他风趣地评论道:“‘王’字上面加一拐,下面四块石头稳稳当当。”这句话逗乐了在场的人,也暗示了马宁的职位不会变动。

随后,毛主席对杨得志和曾思玉说:“杨得志,你在济南待了17年,曾思玉,你在武汉也有7年了吧,你们俩换换地方。”因为之前已经打过招呼,所以这次调动进行得很顺利,没人提出异议。

毛主席在宣布完将领调动后,还说了几句风趣的话,随后让大家齐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会议就此结束。

从12月开始,曾思玉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司令员。这一职务他一直担任到1980年2月,之后调任南京军区担任顾问。

1982年8月,曾思玉正式退休。尽管离开了工作岗位,他依然保持活跃,陆续发表了超过80万字的回忆录。2011年6月,他倾注毕生经验完成了《我的前一百年》一书,旨在向年轻一代传递如何实现长寿并让生命意义长存的深刻见解。

步入暮年,他时常回忆起毛泽东主席的教导,每逢有机会便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缅怀。曾思玉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是:“主席当年的悉心指导,言传身教,我永生难忘。”

2012年12月31日,曾思玉在大连因病去世,终年102岁。他是66位首任军长中最后一位离世的。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