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坟场”再发威?印度执法局在2月21日发布了裁决令,决定对英国广播公司(BBC)处以3340万的印度卢比,就连3名董事也被各自处以1140万卢比的罚款。
印度终于将手伸向了自己的宗主国,但是鉴于BBC臭名昭著的口碑,以及马斯克最近揭露美国国际开发署的丑闻时,也有它的身影,估计没有多少人会为它喊冤。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印度重罚BBC呢?印度“外企坟场”的名头还会再一步加深吗?
“外企坟场”印度营商环境写照?
“印度赚钱,印度花,公司净身出户,资产留在印度”这便是印度这位“外企坟场”的基本操作。
这些年来,在印度手里体验过这些“服务”的外企也不在少数,就如我国著名的企业小米,2014年它带着高性价的特点进入了印度市场,没成想2019年在印度被追缴5.6亿所得税,2022年在印度遭遇48亿的天价罚单,2023年在印度被冻结了6.8亿的公司存款,2024年更是被强制要求将中资股权稀释至49%。
不仅是中国多家企业,世界上也有不少知名企业被印度“坑惨”,比如沃尔玛、哈雷摩托、三星等等,他们都不得已退出了印度。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这些精准打击的背后,常常有着他们特别的钓鱼执法,即先让各国外企看到印度的市场潜力,等到生产线路什么的铺开以后,他们便会搬出自己珍藏已久的《外汇管理法》、《反洗钱》等定制化的法律套餐。
除罚款以外,印度还默许一系列针对外资企业的“意外事件”,就如:印度的三星工厂曾出现过多达6000人的大罢工。
最神奇的是,这些工人的工资是同行的两倍,他们还不满足的要求三星给他们涨薪加休,甚至要求将工作岗位世袭(所谓的“子承父业”)。而在这其中印度政府只是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其背后意图非常耐人寻味。
当然,“狼来了”的故事归根到底还是应验在了印度的身上,根据印度官方发布的数据,从2014年到2021年,就有2783家跨国企业撤离了印度,2023年近半年的时间,又有2000多家外资从印度撤离。
所以说,也正是各大跨国企业的真实经历,才让印度“外企坟场”这个名头彻底的“享誉”全球。
印度重罚BBC是“一箭双雕”?
这不最近印度又盯上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并对它处罚了3340万的卢比,就连该公司的董事也未能幸免,各自被处罚了1140万卢比。
其实,印度对BBC的处罚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早在2019年的9月份就有这个信号,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那个时间点,印度政府颁发了一条和数字媒体有关的新规,规定指出在印度媒体批准的前提下,数字媒体领域外企的直接投资上限是26%。
然而,BBC印度分公司却是明晃晃的踩了这个“红线”,因为它是一家由外资100%投资的数字媒体公司,显然是不符合印度规定的。
当然,BBC印度分公司的财务也存在猫腻,2023年印度中央直接税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BBC印度分公司的利润、收入与它的业务规模不成正比,这难免会让人怀疑其财务的真实性。
所以说,以上的种种事件促成了印度对BBC印度分公司的重罚,或许这也可以算作是印度“外企坟场”的再现,但估计这件事情的影响力会相对正面。
因为BBC本来就是一个已经臭名昭著的广播公司,像很多人熟知的戴安娜王妃,她的死亡就和BBC造假哄骗的采访、报道有关。
另外,BBC还是抹黑中国的主要来源,他们不仅会曲解我们政策的目的,还会将中国的形象妖魔化,要么是将中国描述为一个“监控大国”;要么是将中国形容成一座大监狱,在那里人们没有自由和民主。
实际上,BBC的抹黑行为还不止是指向中国,2023年的1月17日,BBC发布了一部非常有争议性的纪录片,叫《印度:莫迪问题》。
主要内容是,批评现任印度总理莫迪在20多年前的穆斯林暴力行为中扮演的角色,他们认为莫迪没有尽到阻止暴力事件发生的责任。
当时,印度外交部发言人阿林达姆·巴格奇称,BBC的这部纪录片是种不可信的叙事宣传,偏见、缺乏客观、殖民主义心态随处可见。
所以说,BBC印度分公司受到处罚并不冤,而印度的重罚反而有改善他们国际形象的意思。
当然,也可以看出,可能会有向美国靠拢的意思,因为特朗普和马斯克这对组合前不久刚刚处理了美国国际开发署。
而2024年,BBC的资助名单中就有美国国际开发署,也就是说BBC制造出的一些虚假抹黑,可能也是美国政府的授意。
不过,随着美国国际开发署一倒,BBC的资金来源和国际影响力都将大打折扣,届时它还想借自己的影响力抹黑别国,只能是妄想了。
小米在中国挣的钱都投给印度了吧
支持三哥把印度的外企罚到破产[点赞]
小米不是中国企业,维京群岛的企业。
这办法多好,没有风险,来的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