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以引起无数人共鸣的故事:每天都有24小时,可我没有

小一爱聊球 2025-03-14 14:25:06

凌晨1点,张伟关掉电脑,屏幕蓝光在漆黑的办公室里格外刺眼。他揉了揉发酸的后颈,工位上“奋斗者最美”的红色标语在黑暗中像一团模糊的血迹。这是本月第9次加班到凌晨,而10小时后,他还要准时出现在早会现场。

张伟的家乡在浙江某个制造业小镇。父亲那代人总说:“我们年轻时在服装厂踩缝纫机,一天干14小时,这才供你上了大学。”如今张伟在上海做跨境电商运营,却发现自己和父辈本质上仍是同一枚齿轮——他的手机24小时待命,旺季时连上厕所都要小跑。 去年公司裁员30%,老板在动员会上敲着桌子喊:“现在人均工作量翻倍!谁接受不了‘狼性节奏’,明天就可以走!”张伟看着房贷账单,默默把下班时间从19点调到了21点。他想起父亲的话:“中国人嘛,能吃苦才能出头。”可父亲不知道,自己吃的降压药已经从每天1粒变成了3粒。

图片来源网络

上个月发薪日,张伟发现工资少了2000块。人事轻飘飘甩来一句:“公司改成综合工时制了,加班费按最低标准算。”同事老李想维权,却被领导约谈:“你这个年纪出去找工作,哪家愿意要35岁以上的?” 茶水间成了最热闹的维权现场。“听说劳动局电话永远占线”“我同学公司让用私人微信谈工作,这样加班不算工时”……张伟听着这些“职场生存指南”,想起三胎政策宣传片里其乐融融的家庭画面,而自己已经三个月没陪女儿过周末。

周五晚8点,办公室依然亮着大半的灯。张伟瞥见实习生小王在工位自拍,照片里刻意露出电脑屏幕的代码界面,配文:“青春就是用来燃烧的!”部门群里立刻跳出一排点赞,经理转发到工作群并评论:“这才是团队榜样!” 张伟想起上周末同学聚会。做设计师的刘倩掏出手机展示“下班后生活”:插花课、夜跑、音乐会。有人羡慕地问:“你们公司不加班?”她笑道:“德国总部严禁超时工作,下班后发工作邮件算违规。”桌上突然安静,有人嘟囔:“还是外企人性化……”

如果时间能买卖,张伟愿意用全部存款赎回被加班吞噬的生活。他手机里存着无数“过期”的消费计划:

- 影院会员卡连续三年自动续费,但只看过3次电影;

- 小区对面新开的亲子乐园,女儿提了27次“想去”;

- 购物车里的露营装备积了灰,去年买的鱼竿还没拆封。

经济学教授在电视里说:“中国消费乏力是因为居民不敢花钱。”张伟苦笑——他不是不敢花,是没时间花。

夜深,劳累一天的张伟终于睡去,他也迎来了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

0 阅读:0

小一爱聊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