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张学良重获自由后,立刻主动联系了历史学家唐德刚,请他为自己写一本口述回忆录。
唐德刚受宠若惊之余,询问张学良为何选中自己,张学良回答,他看过唐德刚写的《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执笔),觉得写得很好,自己虽然没有见过李宗仁,但他太了解蒋介石,而唐德刚笔下所写的蒋介石和李宗仁口中的蒋介石,就是“百分之分百的蒋介石”。张学良翘着大拇指,连连称赞唐德刚:“写得好!写得好!”
作为蒋介石一生的劲敌,李宗仁曾2次把蒋介石逼下野,他对蒋介石有着一般人难有的近距离观察和长时间接触。而他对蒋的认识完全符合张学良对蒋的认识,算是“双重认证”了。那么,《李宗仁回忆录》中的蒋介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内容。
李宗仁第一次见蒋介石是在1926年5月11日,当时李从广西赶到广东,会见蒋介石并力主北伐。蒋介石此时却深陷和汪精卫、胡汉民的斗争和国共摩擦之中,故而推辞说:广州的情形太复杂,现在不宜北伐。
这次谈话进行了几个小时,李宗仁都没能说动蒋。回去之后,李宗仁和白崇禧谈及对蒋介石的印象时用了3个词形容:严肃、劲气内敛、狠。李宗仁说:“古人说共患难易,共安乐难。像蒋先生这样的人,恐怕共患难也不易!”白崇禧听后表示赞同。
蒋介石的政治手腕“蒋中正的为人,因其幼年混迹于上海的黑社会,颇受其熏染。对同事,御部属,一以权诈为能事。在在均使贤者裹足,壮士离心,而攀龙附凤之徒则蚁附帷幕。”
在李宗仁看来,蒋介石办事好用“权诈”。这是他成功的秘诀,同时也是他失败的根本。
原先的蒋介石,是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的参谋长,但许崇智生活放荡,办事守旧,把部队的大事都交给了蒋介石,于是粤军的大部分领导权就落到了蒋的手里。而蒋也借此机会,把他的黄埔学生安排进了粤军,对粤军进行改造。此后,蒋介石在友军的协助下,两次东征陈炯明,消灭刘震寰、杨希闵,确实立下了不少战功,“这些都使我们(李宗仁桂系)远道得闻,深致敬佩”。
这次李宗仁亲眼见到蒋介石,却感觉此人:严肃、劲气内敛、狠、难共富贵。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是国民党中的实权人物。而在2年之前,国民党改组的时候,蒋介石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他为何能迅速崛起?李宗仁分析认为,整个过程,蒋介石主要“得力于权诈多,得力于功勋少”。
在国民党改组之初,孙中山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这一期间,蒋介石积极靠拢,表现出了“国民党左派”的积极立场。他联络苏联顾问鲍罗廷、廖仲恺、汪精卫等人,积极打击以西山会议派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竟然成了左派的代表人物。廖仲恺被刺后,蒋介石借苏联顾问鲍罗廷之手赶走了胡汉民、许崇智,并剪除了西山会议派的势力,实力进一步巩固。
然而在此之后,蒋介石又利用党内排共的情绪,重新和右派联系,并在3月20日发起了中山舰事变,拘押了俄国顾问,逼迫汪精卫下台。汪精卫离开后,蒋介石将中山舰事变的责任推给了其部下的右派军官如吴铁城,将他们关押拘禁,重新骗取了苏联、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信任。
(之后,蒋介石担任北伐军总司令,不断巩固自己的羽翼,最终又在上海发起清共。)
在此之后,革命军开始北伐,李宗仁在蒋介石的手下统军作战,对蒋介石的作风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一时期他的总结是:蒋总司令治军无法度,遇事不论军法而好市私恩。
当时的北伐军内部派系复杂,既有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又有李宗仁这些旁系。蒋介石作为总司令,偏袒倾向非常明显:各军出发后,部队按期给士兵发草鞋,但蒋介石却吩咐,他的第一军每一士兵发给两双,其他二、三、四、六各军,平均每一士兵连一双草鞋还领不到。
当时第一军的部队闹了亏空,发不出军饷来,蒋介石就会把负责的中下级军官叫到自己办公室,问他为什么闹亏空。被询问的人往往坦白说:“校长,是我一时行为失检,把军饷赌输了。”蒋介石听后就会把此人大骂一顿,然后写一张条子,让他到军需处领钱,把亏空填上。为什么?因为这些人都是他的黄埔学生,蒋介石为了笼络他们可以不顾及军法。
蒋介石的这种作风到后来愈演愈烈,同样的罪名,不是他的学生就会被就地枪决,是他的学生却能逍遥法外。整个军队分为嫡系和旁系,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即使在嫡系内部,由于上上下下都能“通天”,大家都唯蒋之命是从,也会导致将帅不和,上下倾轧。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总而言之,蒋氏一生,只知一味制造奴才,而不敢培植人才。总司令是一个极端顽固偏私而嫉贤妒能的人,他对任何文武干部,尤其是统兵将领,都时时防范,连何应钦这样四平八稳的人,他都不能放心。”
蒋介石的军事才能“蒋先生实在是既不能将将,也不能将兵,若以他一己的意志来统兵作战,安有不败之理?”
蒋介石原名蒋志清,少年时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因不受校规被开除。后来去了日本陆军振武学校,继续接受军事教育。蒋介石自称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但李宗仁知道蒋介石是在撒谎。李宗仁并不觉得从哪里毕业很重要,毕竟英雄不问出处,他只是不喜欢的是蒋介石的诡诈,多此一举。
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如何呢?以李宗仁的视角看就是三个字:不合格。
李宗仁认为蒋介石打仗最大的毛病就是意气用事。《孙子兵法》说:“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而蒋介石往往相反。自北伐以来,蒋介石指挥的武昌之围、南昌之围、徐州溃退、淞沪会战,乃至后来国军在东北战场和淮海战场上的失败,都和蒋介石的这个缺点有着莫大关系。
这些失败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明明应该采取更据策略性的进攻方式,或者更有计划的撤退,但蒋介石却逞一时之快,强令部下正面硬攻,结果导致作战失败。
以淞沪会战为例。淞沪会战进行数天后,国军阻击的目的已经达成,已成强弩之末,按理应该后撤,但蒋介石却严令有敢擅自撤退者军法从事,谁要是说前线作战不利,往往被蒋一通臭骂,所以前线将领只能谎报士气旺盛、战局还可维持。
当时白崇禧几次劝蒋,让蒋有组织地撤退,不要把“全国兵力的精华在淞沪三角地带作孤注的一掷”,蒋介石几次拒绝,到最后才同意。李宗仁认为,与日军的作战不应该争一日的短长,不应该“以匹夫之勇来从事国际大规模战争”,多守一两日和少守一两日并无太大区别,但“有计划的撤退和无计划的溃败”,差距就太大了。
再如北伐中,蒋介石下令强攻南昌,南昌城垣坚固,白崇禧反对围城硬攻,但蒋介石不管不顾,结果部队失利。之后蒋介石几次抓着白崇禧的手问:“怎么办?怎么办?”好在白崇禧已经预料了硬攻必败,提前在退路上搭好了浮桥。
战败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因余之疏忽卤莽,致兹失败,罪莫大焉,当自杀以谢党国;且观后效如何。”
北伐中的徐州之战也是如此,他不顾实际情况,硬攻徐州,结果中了敌人的诱敌深入之计,导致北伐军全线溃退,蒋介石的威望大大受损,事后,蒋介石向李宗仁说:“这次徐州会战,没有听你的话,吃了大亏,我现在决心下野了!”这就是蒋介石的第一次下野。
李宗仁说,蒋介石一生三次被迫通电下野,每次下野前都要杀人泄愤。徐州失败后杀的是王天培,第二次下野前杀的是邓演达,第三次下野前则杀掉了陈仪。李宗仁说:“于此也可见蒋氏残忍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