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一个国土面积17098200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拥有1.4亿人口和120余万兵力,且手握着令全世界瑟瑟发抖的核武库,按理说这样一个大国没点实力谁都不敢去招惹,但却真有这么一个国家搅得俄罗斯年年月月不得安宁,而且还是个面积只有1.7万平方千米、人口尚不足150万人、且没什么战略性武器的小国,这个小国的名字就叫“车臣”。
车臣的穆斯林美女
俄罗斯与车臣的矛盾由来已久,1994和1999的两次车臣战争让俄罗斯至今心有余悸,尽管俄罗斯在武器装备以及人员配给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面对车臣这个“弱国”依旧损失惨重,能把“战斗民族”打怕的国家放眼全球也没有几个,而车臣却一度让俄罗斯面临最严重的领土分裂问题,险些跟前苏联一样解体了。
别看车臣不大,但就连“普京大帝”也拿他没办法,俄罗斯每一次对车臣出手几乎都会付出血的代价,那么车臣为什么会这么难打?俄罗斯连西伯利亚都能拿下,为什么就是搞不定一个小小的车臣?两国之间又有哪些恩怨情仇,非得以死相搏呢?
车臣战争中,一个流泪的俄罗斯特种部队士兵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车臣是怎么和俄罗斯这个国家搭上关系的。古代的车臣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世代生活在北高加索一带,和俄国有着很远的距离,本来这样一个小族群是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闪光之处的,但高加索特殊的地理位置却注定他们不得安生。
高加索是连接亚欧、沟通黑海和里海的咽喉要道,同时也是通往东欧平原的门户,南来北往想要对外扩张的强权都得在这里停留一下,久而久之这里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而车臣很不幸的就出生在了这个“火药桶”边上,车臣就像是丁克户住着海淀学区房,没车的人摇到了京A88888,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托生在这个地方,车臣人的存在就是个错误。
姆茨赫塔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以及俄罗斯人都曾踏足此地,试图将其收为己用,第一位有幸征服了车臣人的是蒙古人。
13世纪蒙古人发动三次规模浩大的西征行动,在远征期间,“挡道”的高加索被蒙古人收编在了自己的麾下,车臣人也就跟着臣服了蒙古人。1242年蒙古帝国解体后,高加索地区被分给了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但蒙古鞑靼人和突厥人对车臣人的统治极其暴力,为了反抗,车臣人第一次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开始了全民抵御外敌的独立之路。
蒙古远征军
到了16世纪,高加索地区又来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他们同样觊觎高加索得天独厚的位置,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处于强盛时期,北上没多久就凭借武力又一次征服了高加索地区,大量车臣部落的首领主动归附,这一次他们给车臣人带来了穆斯林,一个影响了他们世世代代的“信仰”。
奥斯曼帝国强盛时期
时间进入18世纪,世界霸主再次易位,沙俄日益强盛,在“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带领下,沙俄的领土扩张了三倍有余,为了消灭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沙俄的潜在威胁,叶卡捷琳娜二世果断发动了五次“俄土战争”,在远征高加索期间,俄国人和车臣人的矛盾就此酿成。已经归附奥斯曼帝国的车臣人对俄国人的到来并不是很欢迎,尽管正面对抗他们不是俄国人的对手,但他们却一直以游击的方式骚扰,让俄国人倍觉难受。
叶卡捷琳娜二世(影视剧形象)
最重要的是他们早已被伊斯兰教同化,对信奉东正教的俄国人有着来自信仰的仇视,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把车臣人全都打趴下,沙俄也难以将其征服,所以尽管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拿下高加索后施行焦土政策,建立大量的军事堡垒和村寨,想要以最暴力的方式让车臣人屈服,但他们就像一块顽固不化的石头,没有土耳其人,他们仍然会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断组织叛乱行动,两个民族在常年的战争中就此结下了血海深仇,19世纪20年代末,高加索人民反抗沙皇俄国兼并车臣、达吉斯坦及西北高加索,高加索战争正式爆发。
高加索战争
当时的俄罗斯已经实现了工业革命,一支拥有近代化的军队不是山地部落里那种小打小闹的武装力量可以抗衡的,沙俄在高加索战争中的胜利彻底摧毁了北高加索民族的反抗意志,1859沙俄把车臣纳入了版图(后来俄罗斯对车臣宣布主权就是以此作为依据),不过即便这样,车臣人也依然没有表态会完全听命于沙俄,他们只是在名义上属于俄罗斯,时不时的还会在背后搞些小动作。
沙俄统治下的车臣
得到了高加索后,沙俄就搞起了大规模的“俄化运动”,他们不仅在这片区域大肆推广俄语俄文,还强征车臣人的土地用以开采石油,使得众多车臣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生活开始变得穷困潦倒,穷久了车臣人就跟俄罗斯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想过要反抗,不过却被沙俄血腥镇压了,只能老老实实的忍着。
沙俄统治下的车臣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车臣人才迎来了“出头之日”,十月革命后苏俄取代了已经崩溃的沙俄,列宁高举“尊重俄国穆斯林和少数民族宗教与生存自由”的旗帜,使得国内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和,一些少数民族对红军的印象不再像对待沙俄那样仇视,这些少数民族自然也包括车臣。
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列宁去世后,车臣和俄国人之间的矛盾再次被搬上台面,一向以“铁腕治国”著称且毕业于东正教学校的斯大林对车臣这个只信奉穆斯林的民族并不认同,从1926年到1928年,不到三年的时间,斯大林累计关闭了超1.5万所清真寺,并强制推行绝对的世俗化,后来他干脆将大量车臣人赶去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长途迁徙过程中车臣死亡率高达46%,国仇家恨、民族矛盾,再加上宗教冲突,多重BUFF叠加在一起,车臣再也无法忍受,他们决定彻底脱离苏联的掌控。
斯大林对车臣的强硬治理,使车臣人怨声载道
车臣脱离苏联的第一步就是寻找强大的靠山,此时正值二战爆发,横扫欧洲的德国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所以1942年高加索战役刚一开打,大量的车臣男性直接就倒向了德军阵营,企图依靠德军实现民族独立,但可惜他们站错了队,德军溃败撤退后,这群“叛徒”当即受到了斯大林的严惩,斯大林一怒之下将所有车臣人都赶去了哈萨克和西伯利亚,他们原本的自治地位也被废除,车臣人的地位破天荒地地低到了一个临界点,直到赫鲁晓夫上台后,这些被流放的车臣人才得以重回家园。
被流放的车臣人
有了这样一个血的教训,车臣终于老实了20多年,然而此时苏联却迎来最“黑暗”的时刻,由于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以及戈尔巴乔夫所谓的“自由化、民主化”,昔日强大的苏联开始摇摇欲坠,在这种背景下,安分了几十年的车臣再次蠢蠢欲动,一位名叫杜达耶夫的前苏军少将横空出世,在引领车臣独立运动以前,杜达耶夫在阿富汗战争中屡建奇功,但身为车臣人的他始终挂念的还是让车臣独立。
原苏联少将,车臣分离主义领袖,1996年被俄军炸死
1991年9月,在杜达耶夫的带领下,大量车臣士兵依靠武力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整个过程进行了异常顺利,他们基本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力量,因为当时苏联中央政府自己都自身难保,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小族群的生死,杜达耶夫一伙人就这样取得了没有俄罗斯书面承认的非正式独立地位。
独立后的车臣并没有因此过上梦想中的好日子,杜达耶夫是一位军人,对国家治理并不擅长,他所能想到的致富手段只是依靠窃取周边俄罗斯自治地区的石油和勒索赎金,这种非正常的谋财手段让俄罗斯联邦忍无可忍,1994年,还没从苏联解体阴影中走出来的叶利钦正式对车臣宣战,试图用这场“倚强凌弱”的战争唤醒俄罗斯人的士气。
苏俄红军和俄罗斯穆斯林武装谈判
然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在叶利钦的计划中,解决一个小小的车臣只需要两三个就可以,结果却硬生生打了2年,而且还是以战败收场,当然,俄军之所以会战败也是有原因的,刚刚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在军事动员方面仍然虚弱,出兵车臣时国防部长拒绝出战,前线总指挥连地图都看不懂,战斗士兵为了车臣人给的一点蝇头小利可以把自己的武器弹药尽数出售,这些都让俄军的战况急转直下,而对比车臣,他们的士兵多是从前苏联退下来的老兵,单兵作战能力非常强,曾多次击退数倍于自己的俄军,所以俄军战败并不意外。
车臣士兵
俄罗斯在车臣战争中的失利让西方国家看到了俄罗斯“虚弱的本质”,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美国出手了。1999年,美国扶持车臣军阀对俄罗斯境内发起大规模武装突袭,同年俄罗斯人再次出兵车臣,不过稍有不同是,这一次车臣的对手不是叶利钦,而是一个叫普京的男人。
在普京强硬的政策之下,已经战败过一次的俄军这次并没有重蹈覆辙,战斗打响仅半年,俄罗斯就控制了绝大部分车臣土地,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普京随即让已经倒戈俄罗斯的老卡德罗夫车臣共和国领导人。
普京
重新回归俄罗斯的车臣自此开始了相对安稳的生活,尽管这些年依旧有一些游离的武装分子企图颠覆俄罗斯对车臣的掌控,但在卡德罗夫家族的治理下,车臣并没有出现大的乱子,在小卡德罗夫继任车臣共和国领导人后,车臣的经济也有了抬头的趋势,整个国家焕然一新。
小卡德罗夫
尽管如今车臣对俄罗斯看上去已经是百依百顺,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相比于俄罗斯中央政府,卡德罗夫家族在车臣似乎更有话语权,他们的实际掌权能力已经逾越了俄罗斯中央政府,而小卡德罗夫虽然每一次出现都表现得对俄罗斯极为恭敬,但这种恭敬更像是对普京的个人崇拜。
普京与小卡德罗夫
很难想象如果普京退位离开俄罗斯政坛,车臣是否还能继续保持对俄罗斯的这种臣服状态,没有了普京,车臣问题该何去何从?对于未来的俄罗斯接班人而言,这或许才是最难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