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孩子天赋走培养“捷径”,就是自投消费陷阱

沛沛说事 2023-09-28 20:53:02

近来,天赋基因检测热度在市场上兴起,一些商家推出相关服务。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检验机构涉嫌概念炒作,扩大基因与天赋的关联分析,也有专业人士指出,这是打着高科技噱头的消费陷阱。(9月25日《工人日报》)

基因检测,好高大上的概念。只是,如果基因检测如此简单、如此有效,可能就不会几百、几千元地搞什么天赋检测,而是直接去拿诺贝尔奖了。可惜,这些从事基因检测的机构或企业,可能没有一个敢说自己的检测具有科学依据,而只是编造出一些连他们自己也不信的数据标准和资料,然后再假模假样地填上所谓的检测数据,告诉花钱的消费者,这就是检测结果,今后,按照这样的方式培养孩子,就会事半功倍。

反正花了钱的消费者,也不懂得这些基因检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心里相信就行,便按照这样的数据和要求去做。至于是否有用、是否有效,天晓得。在这里,我们想问一下,有没有消费者调查过,这些机构或企业的创办者、管理者、员工等,有没有给自己的孩子检测过呢?检测的结果如何?是不是也都按照检测结果去培养孩子了呢?培养的效果怎样?是不是比没有进行基因检测的孩子强很多啦?

我们并不否认,基因检测是目前生物医疗领域重点攻克的一项内容,很多科学家都在围绕基因和基因检测等进行各种各样的科学试验和探索,尤其是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基因检测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卖家所言,可以及时发现基因突变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及时提供治疗方案。但是,通过基因检测来判断孩子的兴趣、爱好、记忆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运动能力等,检测孩子的天赋,则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与科学也是背道而驰的,是典型的糊弄行为。退一万步讲,就算有这样的能力,也绝不是社会上那些连基本检测条件也不具备的检测机构就能实现的,而必须是具有高水平基因检测能力的科研机构。而这样的高水平基因检测机构,显然也没有普及到可以检测孩子天赋的程度,更重要的基因检测难点,还需要他们去攻克,需要他们不断探索。如果真的有一天,基因检测能够达到检测孩子天赋的水平,可能教育体制也要大改了,有些学校也可能不需要了,而是搞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就行。

实际上,孩子喜欢什么,适合学什么,有没有运动天赋,交往能力如何,语言表达水平怎样,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发现,而不需要搞什么基因检测。真正懂教育、会教育的父母,一定会依据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孩子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凡是想通过基因检测了解孩子天赋走培养“捷径”的父母,大多是不关心孩子、不了解孩子、不喜欢与孩子生活和交流的,是想以这样的方式推卸责任,包括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与孩子生活与交流的责任。

也正因为如此,就给了那些善于抓住别人弱点的机构和企业机会,编造出基因检测孩子天赋的谎言,给具有孩子成长焦虑症的家长,设下基因检测孩子天赋的消费陷阱,引得愿意跳进陷阱中的消费者上当受骗,而他们则赚得钵满盆满。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基因检测机构提供的所谓检测报告和建议等,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大多是胡乱编造的。如果消费者按照这样的“依据”去培养和教育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培养,让培养出现“捷径”,相反,会给孩子培养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产生许多新的矛盾,会把孩子原本具有的爱好、习惯等被无形扼杀,不仅让孩子失去快乐,还会让孩子本应能够发挥的空间也被堵塞,真正是花钱买痛苦、买伤害、买孩子童年的不愉快,甚至是花钱买人才迫害。

如果真的想把孩子培养好,首先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把爸爸、妈妈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了解孩子的学习能力,然后选择孩子喜欢的东西,与学校和老师一起,引导孩子,关心孩子,从而让他们能够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把兴趣爱好当作开心的事,把热爱生活当作幸福的事。如果能够做到这一些,自然,孩子的前途也就大有希望了。指望靠所谓的基因检测去测试孩子的天赋,然后按照天赋去进行所谓的培养,只会弄巧成拙,会把孩子的真正天赋扼杀掉,变成一个“四不像”。到时候,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0 阅读:0

沛沛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