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天九思原创第913期
据4月8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美国最大军舰制造商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HII)近日与韩国现代重工签署谅解备忘录,宣称此举意味着韩国造船企业未来可能将为美国建造军舰,“帮助美国海军赢得与中国海军的造舰竞争”。此前,美国海军接连传出新一代主力舰艇建造进度拖延的消息。

真没想到:二战时造了155艘航母(日本只造了25艘航母),还创造72小时修好被重创的“约克诚”号奇迹的美国,如今沦落到经济上要靠敲诈过日子,军事上也要靠外部输血才能维持,帝国霸权还能苟延残喘到几时?

▲并肩航行的美国“阿利·伯克”级与韩国仿造美国的“世宗大王”级驱逐舰
美国造船业全面困境:从产能萎缩到战略被动
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争夺和《拯救我们的造船厂》法案的提出,暴露其重振海权的焦虑,但制造业空心化使美国难以扭转颓势。
一是军舰产能下滑、成本上升。美国造船能力已从全球霸主跌至不足全球份额的0.1%,其军用造船厂仅剩4家,其造船厂年产能甚至不及中国一家大型造船厂。现在,美国建造一艘福特级航母需11年,而中国福建舰从开工到服役仅用4年。美国海军学会网站4月9日称,美国海军官员承认,新一代“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和2艘“福特”级航母的交付都面临严重延误。美国新一代“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的建造速度也远低于预期,每年生产速度仅为1.13艘,低于原定每年2艘目标。更严峻的是,美国军舰维修积压严重,攻击型核潜艇有37%长期处于待修状态,单艘核潜艇维修成本高达12亿美元。美国“博伊西”号核潜艇从2015年排队等待维护,一直到2024年才开工。美国海军中重要性偏低的驱逐舰,维修积压情况更严重。

▲美国本土的造船厂实在不给力
二是产业链断裂与技术瓶颈。美国军舰建造依赖单一供应链,燃气轮机、相控阵雷达等核心设备产能不足,且关键半导体元件40%以上依赖中国进口。福特级航母需使用6500多个中国产半导体,暴露了其供应链脆弱性。同时,美国军舰设计频繁变更,星座级护卫舰两年半仅完成10%建造进度,进一步加剧成本超支与工期延误。
三是劳动力与法律制约。美国造船业面临熟练工人短缺,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熟练工人缺口超过10万,且禁止外籍员工参与军舰建造,更加剧了人才危机。此外,《琼斯法案》和《伯恩斯·托尔弗森修正案》严格限制军舰本土化生产,严重阻碍国际合作。今年2月提交的《海军准备状态保障法》等提案,要求“允许将建造美国海军军舰的工程交给韩国等盟国”,外国造船厂的建造费用必须低于美国造船厂,“建造美国军舰的外国造船厂不得由中国持有或接受中国的投资”等。但是,韩国只能建造驱逐舰舰体,关键的宙斯盾雷达等核心设备仍靠美国提供,而配套设备供应不畅过去一直是美国舰艇建造进度缓慢的关键因素。
中国造船业崛起:技术突破与规模优势的双重碾压
2024年度,中国新接船舶订单量占全球70%,手持订单量占59.04%,完工量占55.7%,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韩国新接订单量占17%,主要依赖LNG运输船。日本新接订单量占比不足6%,主要聚焦传统散货船和油轮。
一方面,中国产能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拥有13个大型造船厂,2023年新接全球74%的造船订单,涵盖航母、两栖攻击舰、核潜艇等全类型舰艇。今年2月美媒报道,大连造船厂同时建造4艘093B型核潜艇——1艘完工、3艘舾装。江南造船厂同时建造福建舰、076两栖攻击舰和多艘052D驱逐舰,总吨位超15万吨。中国已实现电磁弹射、智能船舶系统等重大技术突破。韩媒称:韩国造舰费用只有美国的一半。而055型驱逐舰成本仅为美国同级舰艇的1/3。
另一方面,中国军民融合的产业生态。中国通过“模块化异地协同建造”“造船+金融”等创新模式压缩工期,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可将舰艇建造周期缩短40%。加之LNG船、邮轮等民用造船业的反哺,支撑了军用产能的快速扩张。2023年中国LNG船订单量首次超越韩国,甲醇燃料船市场份额达67%,形成“以民养军”的良性循环。
全球海权格局的重构:从美国主导到多极博弈
一是中美海军实力逆转。2014年—2023年,中国下水舰艇157艘,美国仅67艘。055大驱与DDG(X)的代际差距更达20年,凸显技术代差。美国海军舰艇平均服役年限超20年。美国海军尽管早在2016年就设定了拥有355艘主力舰艇的目标,2023年更预测“需要拥有381艘主力舰艇才能应对未来战争”,但实际上截至今年3月,美国海军只有295艘现役主力舰艇。五角大楼去年发布《2024中国军力报告》称,中国海军拥有超过370艘舰艇和潜艇,规模为“全球之最”,预计将在2025年增至395艘,2030年增至435艘。

二是国际军贸市场的洗牌。中国军舰出口至巴基斯坦、泰国等国,而美国因成本过高连续多年未售出一艘军舰。韩国现代重工虽试图与美国合作,但其年产能仅能建造5艘宙斯盾舰,远不及中国规模。
三是战略威慑力的重塑。美国试图通过制裁中国船只征收高额港口费(每艘150万美元)施压,但其贸易依赖中国船队的现实使政策反噬自身经济。中国则通过完整的产业链(从钢板到发动机全自主)规避“卡脖子”,形成“制裁免疫”体系。
美国军事冒险的最大顾虑与中国反制的底牌底气
近年来,美国海军持续渲染“可能爆发大规模中美冲突”。一旦美国军舰在战斗中受损和沉设,受损军舰必须冒险横渡至少半个太平洋抵达夏威夷珍珠港才能得到维修,即使日韩能提供紧急抢修,而要想快速建造和补充战损的军舰几乎不可能。打仗打的就是工业制造能力,美国军舰产能卡脖子已成为美军的阿喀琉斯之踵!这既是美军对华军事冒险的最大顾虑和紧箍咒,也是中国反制的最大底牌和底气。
一是短期补救措施的局限性。特朗普政府推动与日韩合作造舰,但法律障碍(如禁止外国参与核心部件)和供应链瓶颈使“外包”计划难落地。即便韩国协助建造舰体,美国仍需承担超支的核心设备生产,整体交付效率提升有限。

▲韩国蔚山船厂繁忙的干船坞
二是长期结构性矛盾。美国军工复合体对高利润项目的依赖(如F-35战斗机)导致基础造船业萎缩,而重建产业链需数十年投入,远超其政治周期容忍度。马斯克警告,若不改革武器生产模式,美国将在未来战争中“惨败”。
三是海权主导权的转移与启示。中国通过技术自主、军民融合与规模化生产,不仅突破了美国的“卡脖子”封锁,更重塑了全球海权秩序。美国的困境折射出过度依赖军事霸权而忽视产业根基的战略失衡,而“后美国时代”的实质,是多极化力量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韧性实现的权力再分配。未来,海权竞争将不仅是军舰数质量的比拼,更是产业链完整度与技术迭代速度的综合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