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考公务员热”一直在持续,甚至公务员考试是越来越火爆,硕士、博士都在挤破头抢一个有编制的公务员职位。
为什么?大多是因为公务员工作稳定,收入优渥,福利待遇又有保障,在这个大家似乎都觉得经济“不太好”的时代,公务员再度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饽饽”。但实际上,剥开公务员光鲜的外衣,其实很多县乡又出现了公务员发工资难的问题,保障公务员工资成为了许多县乡政府的“头号任务”。

上一次,这种情况的出现,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那为什么30年以后,县乡又出现发工资难的问题了?
· 上世纪90年代,为什么发工资难?
虽然我国考公务员的热潮一直没有退却,但是县城里那些已经“进入围城”的公务员们却也抱怨连连,要么说工作压力太大,总是加班;要么就是说工资被拖欠,几个月才能发一次,而且各种补贴都已经停发了。
一问就是县里也没钱,领导们为了公务员的工资伤透了脑筋,想尽办法拆东墙、补西墙,但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有人表示,这就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公务员也曾有过一段“发工资难”的困难时期,许多公务员也是在那个时候“辞职下海”。因为那个时候,公务员的收入远不如个体户、私营业主等自己做生意的老板们,加上国家还有相关“停薪留职”的政策,希望能够借此增强经济的活力,进一步推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所以,大批公务员选择“下海”。
数据显示,光是在1992年南巡过后,就有12万公务员辞职从商,还有1000多万公务员选择停薪留职。
但那个时候,公务员出现工资发放难的情况,也是有时代因素的。因为那个时候改革开放不久,全国经济水平都比较低,大城市里的经济发展都一般,更别说是县城了。县城里工业企业少,税源不足,财政收入自然也就比较低,在公共开支之外,能够保障公务员工资的资金自然也就不多了。

另外一方面,当时我国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混乱,许多人通过各种“关系”“条子”进入“体制内”,导致许多单位超编严重、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严重,就意味着工资开支进一步增加,让本来就财政吃紧的县城更是“亚历山大”。
不过,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房地产热潮之后,县城经济也开始“起飞”,地方财政收入迅速增加,手里有钱了,公务员的工资自然也就有保障了。
再加上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实现了“凡进必考”,严格控制了财政供养人员的数量,所以,县乡公务员发工资难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不仅是“得到了解决”,而且是随着县财政的腰包“鼓了起来”,公务员工资水平不断提升,补贴也不断增加,公务员逐渐再度成为了一个“香饽饽”。

不过,看起来是好景不长,县乡公务员发工资难的问题才解决了20多年,现在公务员又开始抱怨“不发工资”了,为什么到现在,公务员又出现“发工资难”的问题了呢?
· 财政收入都不够发工资?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县乡确实又出现了发工资难的问题。公务员降薪、减少福利待遇、推迟发放工资的事情近年来是时有发生。毕竟,从数据上来看,县乡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拿去给公务员发工资都不够。
比如,在2023年时,《半月谈》就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调研,结果显示,乌蒙山区A县就因为财政供养人员数量持续扩增,而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调研数据显示,A县当年“保工资”预算总支出为26.3亿元,其中在职人员20亿元,临聘人员4.6亿元,还有1.7亿元为离退休人员工资。
而2022年A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7.0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只有4.14亿元。也就是说,就算2023年A县财政收入再怎么提高,都不可能提高到能够覆盖公务员工资的程度,甚至光是临聘人员的总工资收入,就超过了全县的总税收收入。
可见,光从财政收入这方面来看,县城财政确实连公务员工资都覆盖不了,当然那也就发不出工资了。
那么,现在公务员的工资是靠哪笔钱发出来的呢?具体来说,就是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在《半月谈》的调查中,A县工作人员也承认,工资“大多需要从上级财政的一般转移支付中腾挪资金”。
根据《半月谈》所言,类似乌蒙山区A县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大多数县城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我国“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也曾发文指出警惕县城只剩“公仆经济”,这就是因为转移支付保障了公务员的工资,从而保障了县城的“吃喝经济”。

数据显示,我国中西部很多县市,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2-6亿元,年支出却有几十亿甚至更多,几乎都是依靠转移支付在维持。2022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达到了9.71万亿元,2023年,则增长到了10.29万亿元,其中四川省转移支付高达5882.53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河南省则以5095.21亿元位居第二。
数额庞大的转移支付,大多都首先被拿去“保工资”了。比如,2023年,鲁南某县的财政收入为19.68亿元,但“保工资”的支出则达到了20.71亿元,“保运转”的支出也有7000多万元,大约13亿用来“保基本民生”。
而财政收入不够的部分,就是依靠转移支付补上的。简单来说,县城公务员的工资,其实是珠三角、长三角的“牛马”们兢兢业业工作支付的,如果没有转移支付,县城的财政收入,最多也只能勉强支付公务员工资,甚至连工资都不够发。

那么,为什么30年后,县乡又出现了发工资难的问题呢?
· 三十年转了一个圈,还是发工资难?
上世纪90年代,公务员发工资难,是因为国家经济不好,那么现在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县乡公务员又出现了发工资难的情况呢?
首先,这与国内房地产业热度消减,政府卖地收入大幅减少,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很有关系。一些资料显示,多数县城卖地的收入已经降到了过去的20%左右,这对于县级财政是一个重大打击。财政收入不够,公务员的工资自然得不到保障,公务员的收入也就只能下降了。

其次,由于前几年县城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不惜大幅举债建设,导致县城债务负担比较高,很多县城的债务负担多达数十亿元,很多县级财政甚至不能按时支付利息,财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要支付利息的时候,公务员的工资似乎就又不是“最重要的”了,至少得先把利息还了才行。

比如,仍旧以乌蒙山区A县的数据来看,该县临聘人员的年均收入只有1.61万元,总人数却达到了2.8万多人,数量是编制人员的1.8倍之多。而编制人员的人均年收入则有大约12.83万元,总人数则有1.5万多人。
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人员数量的差距,足以反映出县乡财政供养体系存在的一定问题。
最后,新冠疫情的影响,也对县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疫情防控对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了影响,使得企业利润下降,当然也导致政府收入减少。而且,为了进行疫情防控,政府还要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核酸检测、人员隔离,对政府财政也是不小的负担。

总的来说,县乡公务员出现发工资难的情况,与县乡经济发展出现困难有很大关系,当下,各个县政府还是应该好好想想,如何才能真正依托自己当地的长处,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只想着躺在“转移支付”的温床上,指望着发达省份来对他们进行“救济”。
参考资料:

一群吸血虫,不为民办实事,来来企业往死里整,人企业垮了,税收没了
精简机构迫在眉睫!
卖地、盖楼
现在乡镇人员 已经比那时候翻了很多倍了
先把洒水车停了
人祸
土地财政没了,这才是问题所在。
哈哈,吃闲饭的太多了!
10元钱能干的事100元也干不了,得500元才能干是根源。
难死这些狗日的,坐吃等死,寄生虫
我知道原因,步子迈的太大,拉着胯了。想涨个千八百工资容易,涨完以后你再降一分都不行。唯有一种办法,想离职的赶紧,后面毕业生多的是,再招就行了[笑着哭]
一个小县城50多个局有用的就二十个。现在有必要每个县搞个粮食局,水利局吗?搞水利局至少有条像样的河,农机局和水利局是否可以合并到林业局和农业局。不发达小县乡镇企业局是否可以和工业局合并?
看看大学校长都拿年薪了
人浮于事,养闲人太多!
编外人员全部解散吧,让那些正式的做多些实事
卖地,毕竟资源有限,机构拥瘇,只有发展地方经济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因为房地产疲软,地卖不动了!
工资1800!隐形收入18000[笑着哭]
工资太高了
好事
工资条是亮点啊,工资不高,补助高啊,林林总总加起来一万多起步吧[呲牙笑]
[得瑟]没事,实在不行发房子,今年发厕所,明年发厨房
说到底就是经济不景气,收不了税,和其他关系不大
一个老头乐卖四五十万,财政还给补贴,问题是他们还亏损,钱去哪了
精简机构压缩人员是时候了
待人口耗尽,支柱产业无人消费,转移支付能抗多久,没人了谁来养包括医院学校等机构
需要能进能出,需要淘汰机制[笑着哭]
①把以黑十字会为代表的零产出、零贡献还负社会影响的部门砍,该会在昆明一区的工资、保险、住房公积金、补助等共计111.9万元,占财政拨款的90%,而救灾物资备灾购买物资仅1.4万元,占财政拨款的1.1%!留此会的意义何在?②必要时学一下越,合并部分小的辖区,如常住人口二十万内且无其他保留意义的县降为二个镇,估计能省八成支出
降福利待遇,精简机构。
付钱上班呀,多简单的问题
当退休工资高于在职职工的工资时,这样的模式能持续才是奇怪的!!!
天下大势,发久必欠,欠久必发[笑着哭][笑着哭]
编内全部清掉、让编外人员干、效率高、工资低![笑着哭]
为什么县级开始,都要存在几十个局,有些小县可以至少精简一半的局。
举债过多,卖地困难,经济下滑
开源节流才是正道,不要总是想着卖地,
关键是县里对拖欠工资是否重视,同样是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有很多地方都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贵州省余庆县从来没有拖欠过老师的工资,在经济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能做到这点,确实难能可首。
精兵简政,允许居民购买土地自建房。
可是,他们为什么都不辞职呢?
将几个乡合并为一个乡。将几个县合并为一个县。保留一些公安人员维持秩序就行了。
不知道乱说
按照现在的交通发展水平和科技手段,完全可以实现乡镇一级、县级合并
不发工资照样抢着干,你还为他们操心?
我们这个乡镇政府有300多人 其中100多人常年不见人,余下100左右偶尔见到,最后100左右朝九晚五
就是不肯降薪
精兵简政!
要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福利补贴取消,工资标准严控,县级以下不超四千每月,市级不超五千每月,省级不超六千每月。
全国有这么大的生产力,百姓还是生活困难那就是个别人或行业拿走了太多的钱。
看来拖欠工资是祖传的
世界就是一个圆圈⭕区别在于多长时间转一圈
停薪留职就是个笑话,为什么好处全让你们占了[呲牙笑]
我记得13/14年七八线县城都发五六七千的工资了,还不知道有什么福利。那时候的老师,公务员家庭,哪个不是人手两套房。!只要有关系搞进去,比一线城市强太多了。现在县城什么待遇就不知道了,基层是三千左右。算是比较合理!
增量变存量
部门繁多,人浮于事,是根源
小编请学习下转移支付!
电商让富得地方越来越富,穷的地方越来越穷
我们老家那个区房产局和房产交易中心就60-80人,现在一天就交易几套房子,就是在那里都闲着
降薪啊,顺便给公考降降温
解决办法就在评论里面
网购吧,就有人给开工资了
地卖不动了
因为以前可以卖的东西很多,随便卖点都可以不愁吃喝,现在卖的差不多了,自然就发不出工资了。
人浮于事,做事人少拿薪水人多,体制问题
26.3亿元,按每人一个月一万工资,年薪12万算,一共2万2千人,一个县城?
我们县靠下游发电站一年补贴几千万发工资,不然就喝西北风了。
都是房地产泡沫后遗症
发不了工资,为什么还要临聘人员呢???纯属拽蛋
升米恩斗米仇。对城市也是一样
灵活高效务实,深入基层,深入产业,深入民众,敏锐不迟顿,了解掌握万业民众真实情况,为人民为万业及时排忧解难,汲取亿万人民智慧汇聚集力量,发挥应该有的功能性正能量作用,及时怏速高效决策实施部暑有力有效政策。 不挖坑不设套不杀鸡取卵不落井下石,真心诚心决心信心心细心全心良心贴心暖心虚心耐心,持续不断清除不务正业简政简洁简便方便,持续不断检查清理清除官卡管卡阻碍,积极主动大力支持扶持帮助各行各业生存发展,为万业提供宽阔大平台通畅安全快速发展的高速路,不挖墙角不吃里扒外维护好国家大轮船行稳致远,万众一心万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富裕幸福生活。
当地公务人员工资不应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
九十年代是国地税分家,加上国企倒闭,地方没了充足税源,地方财政收入锐减,但又要优先保证县里事业单位人数最多的群体:教师,,,,
裁员啊,我们公司也是这样应对
工资低还不辞职只能证明这个工资是合理的
一个小小的乡拆迁办,几个主任,一天就签几个字,打几份文件的事,还安排个助手,自己每天就喝几杯茶下班
资源枯竭
如果法定节假日,工作时长,都是一样,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工资比大多数人高了好多,人员也增加了好多
网购
地卖完了
把工资再往上调些就能解决问题了
工资没钱发才好,这样可以精兵简政了。
大城市把县乡人口经济抽干了。县乡只剩老弱病残,又没有生意门路
房地产市场不行,没有财政饭吃了
卖不掉的房子可以拿来抵工资啊!
放心了
难的还在后面
人太多,
原来都是骑车上班,现在呢,上个一厕所都要开车去,财政不光要养人,还要养车,原来可以找农民,现在找不到农民伯伯头上了就混不下去了
对各行业加大罚款力度不就有工资发了吗?
对搬过去的企业关门打狗,没有企业愿意搬去小县城。没有持续的收入来源
人员臃肿,早就该裁员了!企业都知道减人增效,到了企事业单位只进不出!
说明他们工资收入太高了
开源节流
中西部地区的县域人口差不多才十几二十万,更少的像新疆西藏青海地区有的不到十万但是编制却很齐全,按文中的中西部a县3.3万吃财政的意味着5个人中就有1个吃财政的哪里供养的起来,就算是全国平均县域人口也才30万这比例除了东部沿海地区各大一线新一线其他的财政怎么养的起来
以前有乡镇企业啊,,,
我老家西部某县城,去年开始清退所有非编办公人员!
没有这些编外人员,怎么解决就业呢
都想要金饭碗,金从哪里来?
裁一半人试试,人太多了
很多工程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