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这块历史的焦点,始终牵动着两岸的神经。
近来,岛内部分政客动作频频,不断靠拢外部势力,引入军火,鼓噪“台独”,无疑是在火药桶上点火。
大陆始终保持克制。不挑衅、不退让,不是不具备实力,而是不愿轻启战端。
假如,历史真的迎来和平统一的那一刻,解放军是否会进驻台湾?
台湾知名评论员郭正亮曾提出,“一国两制”可改为“一国两治”,言下之意,是试图为统一探索一条“更软着陆”的路径。
他认为,在和平统一的框架下,台方可能坚拒解放军驻扎。
统一不是选择题
台湾问题,是横亘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关键一环。
它不是简单的地理分隔,而是历史遗留的复杂政治命题。
一天不解决,国家安全便无法真正安稳,民族情感也难以真正归位。
这个问题,从来就不是“谈谈而已”,更不是可以被“搁置”的存在。
长期以来,岛内外不乏提出各种设想者。
郭正亮,作为台湾政坛的老面孔,也是一位时常涉足两岸议题的评论人。他曾高调提出,“一国两制”或可改为“一国两治”。

表面上,是在寻求一个令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实质上,却是对统一主权的模糊化处理。
他的设想是,统一后台湾仍保留完整的治理体系,大陆只是象征性地成为“母体结构”,而不真正介入具体事务。
更明确地说,就是排除了大陆解放军在台驻防的可能。
这种说法听起来温和,却在关键点上回避了主权不可分割的底线。
但现实早已发生了变化。
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是继1993年和2000年之后的第三次系统阐述。

这份文件删去了此前关于“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解放军不进驻台湾”等表述。
主权归属与国家安全,在统一之后,不可能留有灰色地带。
必须明确,一旦统一,无论过程和平与否,解放军驻台将成为必然安排。这不仅是军事部署的问题,更是国家治理和统一完整性的保障。
台湾不能是特区式的“例外地带”,更不能成为制度割裂的“独立空间”。
大陆方面的善意从未改变,区别始终清晰:我们保护的是台湾同胞,而不是纵容“台独”势力。
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未动摇,统一的路径可以探索,主权的核心却不能协商。
至于所谓的“一国两治”,实则是避重就轻。
统一从不是对台湾的让利,而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建。任何方案,只要违背主权统一的根本,就注定走不通。

郭正亮或许真心希望避免冲突,但他的理解显然仍停留在表面。
他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统一,不是如何让台湾“舒服”,而是如何让国家“完整”。
统一,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一国两治”和“一国两区”
郭正亮所提的“一国两治”,表面看似全新,但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事物。这一理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有类似的前身,台湾“行政院政务委员”沈君山就曾提出过“治权”概念,试图在“共享主权、分拥治权”的框架下,设想两岸在保持各自制度的情况下,继续维持统一。其核心思想是,在一个象征性国家主权的框架下,台湾和大陆分别拥有独立的治权,包括自卫权、外交权等,台湾也能在国际上具备国际人格的资格。

然而,随着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支持者提出,为了确保两种制度能和平竞争,两岸应在一个象征性的主权下,维持各自的政治制度和治理结构。这意味着,除了“不使用武力”以及限制国际行动对对方的影响之外,台湾和大陆各自享有“独立的治权”,其行动不受约束。这个看似合理的提案,却潜藏着巨大的政治隐患。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所谓的“主权共享”本身就存在致命的逻辑漏洞。我们常听到“主权是抽象的象征”,但实际上,国家主权从来都不是象征性的权利,而是实际掌控国家内政和外交事务的独立自主的权力。主权是国家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石。一个国家的主权,绝不是“共享”而是必须集中于中央政府。任何声称主权可以共享的提案,必然将动摇国家统一的基础,使“一个中国”的概念名存实亡。

再看所谓的“治权分拥”。在这一理论下,台湾与大陆享有同等的“治权”,包括内政、国防和外交等领域的完整掌控。这意味着台湾实际上将具备与大陆相当的主权,成为一个具备国家功能的独立实体。那么,所谓的“一个国家”的中国,岂不是形同空壳?这一设想不仅违背了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更有可能为分裂势力提供合法化的空间,最终导致“两个中国”的局面。
如果我们追溯历史,一些“主权史传”论者试图用中国历史上多次的分裂与政权并存的现象,来为这一模式辩护。其实,这一理论极其狭隘,完全忽视了历史上各政权最终都归于中央集权的事实。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成为无数爱国志士奋斗的核心目标。中国的主权不仅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现代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19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在屡遭外侵时,无数志士为恢复国家的完整与统一而付出巨大牺牲。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不是“主权史传”的一部分,而是完整主权回归的象征。1945年收回台湾主权,1997年与1999年收回香港和澳门的主权,正是中国恢复国家统一的标志。

今天,台湾问题依旧未解决,主权未归属中央政府,这不仅是民族的遗憾,更是民族振兴路上的最大障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任何关于“主权共享”的提案,都无法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和强烈民族认同的国家,主权问题不容妥协。台湾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政治选择,更关乎国家的独立与完整。
在此之后,马英九后来又提出了“一国两区”理论,依然坚持“中华民国”的“法统”地位,强调台湾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这种观点不仅停留在台湾的政治视角中,完全忽视了一个统一中国的现实。它试图在国际和国内政治上维持台湾的独立性,实际上是对国家统一的重大挑战。

从一个完整统一的国家角度来看,这种“各自表述”的提法不仅无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需求,还从根本上扭曲了两岸关系的性质。两岸关系,最终需要的是一个明确的统一框架,而不是在不同体制下的相互妥协与退让。
综上所述,所谓的“一国两治”或“一国两区”,在根本上都是对中国统一的误解与偏离。
两岸关系的最终解决,必须基于一个明确的原则:完整的中国,统一的国家,坚不可摧的主权。
“一国两制”不意味着放手
严格来说,“一国两制”在经济、民生和社会治理方面,确实给予了台湾很高的自主权。从这些角度看,所谓的“制”和“治”的差异似乎并不显著。
然而,台湾之所以坚定拒绝这一方案,真正的原因在于它不愿意放弃“军事”和“外交”事务的控制,这背后反映的是对国家统一缺乏根本的认同,甚至是没有从爱国情怀出发去思考问题。

这正是目前两岸关系中最深层次的矛盾和症结所在。
那么,“一国两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虽然许多人耳熟能详,但能准确理解其内涵的却并不多。
简而言之,“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框架下,允许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背景,实行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具体到台湾,“一国两制”的核心在于,台湾可以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依旧属于一个中国,享受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保障。
在这种框架下,最根本的目标是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台湾与大陆属于一个国家,国际上只有唯一的合法代表。
在这一点上,台湾与德国、朝鲜、韩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德国和朝鲜、韩国曾因冷战分裂,形成了两个主权国家,而两岸的关系,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分歧。
因此,如何解决政治对立,实现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预。
此外,依据国家主权原则,每个国家有权自行决定其内部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都有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理模式。
两岸关系的最终解决,应该由两岸人民自己决定,而不是由外部力量插手。
在“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中,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的具体安排,是属于两岸中国人共同商讨的事情。

在统一后,如何治理台湾、安排经济和民生问题,是中国主权范围内需要独立解决的议题。
除了政治体制安排之外,方案中还强调了“高度自治”原则。
高度自治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某些地区或民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治权。
香港和澳门就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它们按照“一国两制”的框架,设立了具有自主权的特别行政区,并享有一定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高度自治的地区虽然享有自治权,但仍然属于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不能脱离中央政府。
高度自治并不等同于完全独立。
它的实施必须在国家主权的框架下进行,自治的范围和内容是有上限的,不容许超越国家主权的边界。
因此,在台湾问题上,中央政府依然拥有对台湾的主权,台湾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必须在这一框架下进行调整和适应。
归根结底,“一国两制”的最主要目标,是在国家统一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台湾社会、经济和民生的影响。
它并非意味着在治理权上放手,而是在确保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给予台湾一定的自主空间,以促进两岸的和谐发展。
反观郭正亮所说的“治”,却是明确的希望大陆方面把治理权留给台湾当局。

但事实上我们知道,不仅大陆方面已经不认可这些台独激进分子了,就连这些“台独”分子本身也不可能真的认同“统一”。
那么,就算真的产生一国两“治”,那么最终结果也不过是台湾政权口头答应,私下乱来,最终真正的统一并不能够算是实现。
回到当前的局势,台湾当局心里清楚得很,那些高喊“绝不让解放军驻台”的口号,不过是政治舞台上的空洞表演。
事实显而易见,解放军是否驻扎台湾,根本不是台湾单方面能够说了算的。两岸关系的未来,早已超出了岛内政客的掌控范围。
更何况,如果有人执意拒绝“一国两制”,以为可以另辟蹊径,幻想什么“一国两治”或“一国两区”的方案,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政治花招都注定徒劳无功。
台湾问题之所以悬而未决,根源在于历史遗留的复杂纠葛。
但如今,国家的综合实力早已今非昔比,民族复兴的步伐更加坚定。
台湾的未来只有一条正途——融入国家统一的进程。
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民生,台湾只有在祖国大家庭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属。
任何违背这一方向的幻想,都将被现实无情粉碎。
参考资料:
台灣不能主動提「一國兩制」新論述嗎?郭正亮:先在定位上回到一中“两制”台湾方案:原理、程序与内容
朱松岭
简评“一国两治”模式
梁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