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为行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需要付出自己不想付出的代价,那么就没必要行善。
这不是唆使你自私自利,而是行善这个事情,发心重于形式,发心错了,行善就变成了交易,变成了索债,那行善的意义就已经失去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很多学佛的人,尤其是净土宗的人,迷信所谓的因果报应,他们认为行善是给自己积累福报造善业,所以为了这福报这善业,他们去烧香拜佛,去布施行善,目的性非常明显。

这就是学佛学的走火入魔了,佛陀在金刚经里就已经反复告诫弟子不要着相,但很多人从始至终他就在相里面。
如果行善是为了回报,那它和商业交易就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拿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交易,也就不必言善。
善既然能够像交易一样使用,那为什么不直接推崇公平交易呢?
一个人,如果他不能从行善当中获得快乐,那么他做再多的善事,都只是徒劳,不过是沽名钓誉的伪善之徒,更是玷污了布施的真义。
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大多数世人都只会选择财布施,这是对他们而言最“省事”的一种积累福报的方式。

可是佛陀又说了,纵使布施千万亿家财,也不如对众生施展一次法布施。
在佛陀眼中,法布施比财布施珍贵无数倍,如果真正理解了佛陀的苦心,就会明白其中缘由。
法布施,就是向众人宣扬解脱的佛法,既然要解脱,就不能执着于任何的外相,行善积德的观念便是一种相。
佛陀向众生推崇布施的深意正是要众生戒除贪念,如果抱着积德行善的观念不放,那么虽然破了财,贪念却便没有减少,甚至还加重了,那这就是一次失败的布施。
法布施为何比财布施珍贵,因为能够向众生宣扬佛法之人,必定是领悟到了佛法精髓的人,他们度了自己,再去度众生,这正是佛陀一生的宏愿,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解脱生死。
行善要回报,跟佛法所推崇的不执着、不着相的理念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如此又怎么能算是行善布施呢?

佛陀所推崇的布施,是无意识的布施,而不是带着某种功利性目的的布施,放不下贪念的施舍,根本就算不上布施,更不用谈论任何的福报功德。
忘记目的,才能得到自在,一直带着目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痛苦就永远跟随着你。
如果行善让你感觉痛苦,那行再多的善都是徒劳,如果行善让你感觉快乐,那你又何必贪求更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