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是中国建军史上红星闪耀的一年。从1950年彭德怀明确提出要建立军衔制,到1955年最终确定举行第一次授衔仪式,前后历经五年准备。终于,独属于中国革命部队的荣耀时刻到来了。】
这次授勋大会上,国家给十位元帅、十位大将、五十五位上将、一百七十五位中将,还有八百零二位少将都发了任命书。这个大会意味着咱们国家正式有了军衔制度。这样一来,每个岗位上的军人都能更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军队里的事情和合作也能井井有条地进行。而且,军衔还是对军人功劳的一种认可、赞扬和鼓励,也是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期望和记住他们功绩的方式。
现在碰到个挺棘手的事儿,正好赶在这关键时候。你看,部队里还有三千多位老红军,头衔的事儿还没着落呢。照规矩来,他们资历深、战功大,但就是因为职务上的原因,被挡在了授衔的名单外面。可要是我们不按规矩办,那之前定好的那些标准、原则,不就全白搭了,成了一场大笑话吗?所以说,得想个法子,既公平又合理,让这些老红军们能拿到他们该得的荣誉,这事儿得琢磨琢磨。
在新中国军队的发展历史上,红军扮演着极其关键又独特的角色。南昌起义之后,全国不少地方的工人和农民武装力量都纷纷站了出来。1927年,黄麻起义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农民政府也随之建立起来。听说这事儿后,书法家吴兰陔拿起笔来,写下了一副对联来赞美工农武装。那副对联的下联里,还特别提到了红军。所以,吴兰陔算是第一个把中共领导的军队叫做“红军”的人。后来,广州起义又爆发了,革命组织正式定名为工农红军,红军的旗帜就这样高高飘扬了起来。
回头看看,红军先是搞起了土地革命,接着翻雪山、穿草地,硬生生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后,他们马上投入了八年的抗战,紧接着又是三年的解放战争,一直跟着党的步伐,走进了新中国的怀抱。还没歇口气呢,他们又一次披上战袍,跟着志愿军跑到鸭绿江边,跟强大的英美联军干了一仗。
红军刚开始时人数极少,就那么一点点人,但后来逐渐发展,最厉害的时候队伍壮大到了三十多万。经过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人数不断减少,到最后,只剩下几千人活了下来。他们为了革命能成功,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差点丢掉性命的情况。因为他们立下的这些大功,新中国的历史里绝对得有他们的重要位置。
这次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授衔大典,真的是处处透着特别。典礼上,有12位残疾军人被授予了军衔,从元帅到少将都有,尽管他们身体有缺陷,但那些辉煌战功可一点没少;还有好几十位少数民族的军人,被封为将军,大将、中将都有,毕竟咱们都是华夏儿女,血脉相连,忠诚勇敢是一样的;另外,还有15位原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得到了上将和中将的荣誉,还有几位归侨同胞,也被授予了上将和少将,甚至还有个越南少将,以及那位独一无二的女将军等等。
这些将军们,一开始各有各的原则,有的甚至来自不同的民族,但他们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因为共同的信念并肩作战,走到了一起。这三千多名老红军战士的贡献,简直无人能及,他们的事情应该被特别对待,得到他们真正应得的荣誉。
针对这事儿,评委会赶紧把紧急情况告诉了中央。大家聚在一起商量了下,毛主席果断拍板:全都定为少校!
之后,按照上面的要求,总政治部跟总干部部给剩下的3000多名老红军都颁发了少校军衔。授衔那天,这些老红军年纪都不小了,好多人已经过了五十岁。他们大半辈子走过来,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泪水,也经历了太多次的生死离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老兵们走过了大半辈子的战场风雨,对官衔大小其实并不太放在心上。但国家赋予他们的这份独特荣誉,足以让他们的晚年充满安慰。这也让他们明白,即便没有身居要职,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每一分贡献,国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祖国不曾忽视,也不曾忘记”,这简单六个字,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百家说史品书季#